来源:知识分享平台(zhishifengtian)
请在转载时注明此来源。
成年人的交流,并非只是言语的技巧,更多的是关系的艺术。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说出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社交的江湖中,与人交往总有一些“潜规则”需要我们去理解。
读懂交流背后的含义,并不是要我们变得世故圆滑,而是为了让我们在交往中少些尴尬,多些从容。
一、沉默的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沉默可以代替言语的回答。当与不太常联系的朋友交流时,如果突然有事情找对方,不必不停地问:“在吗,在吗?”直接说正事。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回复,那就意味着对方可能不想参与这个对话。如果之后对方回复了道歉的话,那么就请给彼此一个台阶下。真正愿意帮助你的人不会让你等待太久。
二、理解言外之意
很多人喜欢通过要求自己来要求别人。当对方表示自己不喜欢麻烦别人时,其实往往也意味着他不希望被别人麻烦。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自己做,搜索引擎能查找的答案就不要伸手去要。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不要强求别人,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的举手之劳。例如,“不打扰你了”实际上是表示自己不想被打扰,“你忙吧”意味着自己有点儿忙,“你困了吗”则是想结束对话的暗示。聪明的人不仅会说话,更能听懂“话中话”。
三、模棱两可的解读
当被邀请合作或请求帮助时,如果对方回答模棱两可,如“我回去想想”“我回去和老婆商量一下”,这通常表示他不太愿意接受你的想法。在商业交流中,这样的回答往往带有负面的含义。判断对方的态度的黄金法则是:没有明确答应就是拒绝。当态度肯定时,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表达;当态度否定时,人们会变得含糊其词。
四、商业互夸的艺术
成年人交往中要学会“商业互夸”。会聊天的人通常会在评价对方时适度抬高一个档次,不要过于相信别人的恭维。把对方的评价降一两个档次来理解,往往更接近对方的真实想法。你还需要明白,一些看似积极的评价背后可能只是客套话。例如,“还行”可能意味着“一般”,“真好”可能只是“凑合”。如果对方说:“这也太厉害了吧!”“这个方案超级超级惊喜!”那可能代表真的不错!
五、言语博弈的频率
在谈到钱的时候,如果对方频繁强调“不要紧”“没关系”“不是钱的事”,即使他们第一次说时可能是真的没关系,但频繁强调则表达了另一层意思:这很重要,涉及到钱的问题。为了让事情顺利进行,最好直接谈钱和问题。对方说了什么并不重要,说的频率和强调的次数才是关键。
六、文字中的隐藏态度
在与他人微信聊天时,如果对方回复简短或长时间未回复,可能是对方不想过多交流的信号。问朋友近况时得到“还是老样子”的回答可能意味着对方不想多谈自己的近况。聊天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输出,对方的回应中也隐藏着他们的态度和意愿。在聊天中要注意观察和感知对方的文字回复所传达的信息。
七、推辞中的言外之意
在聚餐结束时,如果对方邀请顺路送你一程,不要马上答应,可以推辞一下表示自己想保持独立。如果对方坚持邀请并表示关心安全,那可能是真心实意的关心。但如果对方一再坚持相送,则可能是出于礼貌或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再婉拒也不迟。类似的情境还有“有空来我家玩啊”、“回头请你吃饭啊”、“有空约你啊”,如果真心邀约会提前说好时间地点等细节。临时性的邀请多半是出于客套而非真心实意所以不要轻易答应以免尴尬。
八、关心的背后可能是好奇
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心情不佳的状态可能会收到很多人的询问如“怎么了?”。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有时只是出于好奇而已而已。同样地当你在网络上发泄情绪或表达不满时有些人可能会礼貌性地问你一句“没事儿吧?”这也许只是出于礼貌而不是真的想要帮你了解情况或提供支持。所以有句老话说得好:“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很多时候我们说话不必直抒胸臆或把所有事情都告诉对方而是要懂得保留一些神秘感和距离感以维护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要诀其实很简单:
1. 永远站在别人的立场多考虑问题;
2. 多观察对方的行为少听他怎么说;
3. 利益均等的关系才能长久维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