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竖蛋的意义是什么

2025-04-2516:30:23常识分享0

春分的秘语与习俗的延续

春日之至,稀雪入省,桃李半开,似威不胜。这就是春分的初始景象,如同宋·苏轼所写下的篇章。

春分,位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位,每年阳历的3月中旬,当太阳的轨迹达到黄经0度时,便迎来了这昼夜平分的时节。此刻太阳直射赤道,全球范围内几乎都是昼夜等长。而随着春分的到来,北半球的白天开始逐渐长于黑夜,直至夏至日白昼达到最长。

古人的时间观念中,初时并没有那么清晰的时间节点概念。对于昼夜长短的变化,却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易观察到的时间现象之一。于是,白天最长、黑夜最长以及昼夜等分的日子,便自然成为了他们最早关注的日子,形成了二分二至的概念。春分,便是这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一个。

汉代哲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描述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人以阴阳观念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昼夜平分便被视作阴阳相半的象征。

在这每个节气占15天的周期里,古人又将这15天细分为三候,每5天一候,用以描述每个节气的具体自然状况。春分也不例外,它拥有三候: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候鸟迁移是古人随季节变化最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之一。当春天来临,玄鸟即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成为了春分的标志。而在春分的时节里,天地间的阳气开始占据优势,于是天空中开始出现闪电和雷声。

春分在古代被视为四时八节之一,无论是在指导农业生产还是在单纯的阴阳观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作为历史悠久的节气之一,春分拥有众多的习俗。古代的春分日是重要的祭祀时间点,人们会祭祀太阳,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种对太阳的崇拜在民间也普遍存在,如用太阳糕来祭祀太阳的传统。

除了祭祀太阳外,春分日还有祭祖的习俗。在客家地区,人们在祭祖时还会为当年出生的男婴取名。春分时节还有吃春菜的习俗,人们会采摘一系列时令绿色蔬菜来享用,寓意着对健康、丰收的美好祈愿。

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春分习俗便是竖蛋。这一据说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习俗,让人们在春分日选择一个形状光滑匀称的鸡蛋尝试将其竖立。这种习俗背后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这与春分时阴阳平衡、吉祥如意的观念有关。

春分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节气标志,更是人类文化、历史与习俗的融现。它既是一种时间的划分,也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祈愿。无论是祭祀太阳、祭祖、吃春菜还是竖蛋,这些习俗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和谐、平衡与吉祥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邱炳军:《人的二十四节气》,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2. 宋敬东:《传统二十四节气知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

3. 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4.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