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里,一年中有两个重要的上坟月份。首次是在农历的二月份,恰逢清明节之际;而第二次则是在农历九月份,最晚的日期为农历十月初一。
这里的人们在上坟时,遵循的“规矩”虽然不算繁多,但有一条必须遵守,那就是“早清明,晚十月一”。基于这条规矩,我们通常会在二月初和农历九月底前往墓地进行祭奠。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传统呢?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为了探究这一习俗的起源,我曾向一位老农请教。老农告诉我,这种规矩的由来如下:
关于“早清明”,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春节主要是活人庆祝的节日,而清明节则是故人的节日。
春节来临前,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准备年货,忙前忙后,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活人过节需要准备很多东西和金钱,故人过节也同样需要。但无论是忙活还是购物,都需要金钱的支持。从十月份开始,故人每天都需要消费,长达四个多月的消费期中,他们可能会出现经济拮据的情况。为了避免故人因缺乏资金而无法提前购买节日用品造成的不快,活着的人们会提前为故人扫墓,烧纸钱等物品,以确保故人能够愉快地度过清明节。
第二种解释,清明节后是一年农事的开始,农民们开始耕种。为了不耽误农时和农事,人们会在较为空闲的时候提前祭奠故人,以了却心愿,然后可以专心投入田间劳作。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这个传统节日。这一天也被称为“十月朝”、“祭祖节”或“冥阴节”,在民间又被称为“鬼头日”。据传说,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尤其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在这一天,北方的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纪念逝去的亲人,并烧纸钱、御寒衣物等物品。
那么,为什么不在农历九月初就去祭拜故人,而非要等到寒衣节临近呢?
对于“晚十月一”,同样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中医认为春捂秋冻,即春天要多穿些衣服以防寒,而秋天则可以适当减少衣物以增强体质。故人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也需遵循这一规律。如果过早地为他们准备衣物并上坟,可能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了确保他们的健康并让他们在寒衣节当天能够穿上新衣服,我们会选择稍晚一些的时间进行祭奠。
第二种说法是,在农历九月时,农田里的庄稼可能还未完全收割完毕,农民们还比较忙碌。而到了十月初一前后,田地里的农活基本结束,人们有了空闲时间来祭拜故人。由于时间紧迫,不能再拖延,因此形成了“晚十月一”的习俗。
以上就是这种祭奠规矩的由来解释。这些说法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但这是民间流传的说法。为了让大家对这一习俗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分享给大家,供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