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源于古代的祖先崇拜与春祭习俗,兼具了自然节令与人文节日的双重意义。其历史渊源如下:
节令的起源
清明节最初是古代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黄经达到15°时,便进入了清明节气,此时间位于冬至后的第105天,春分后的第15日,大约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这时,气温回升,是春耕春种的最好时节,有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
节日的起源
一、扫墓祭祖的传统:清明节扫墓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设有冢人、墓大夫分别管理的公墓和的邦墓。在秦汉时期,扫墓已经成为重要的礼俗活动。在周、秦以及两汉时期,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未明确规定在清明节当天进行。
二、寒食节的融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设立的传统节日。介子推曾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为晋文公提供食物,后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下令火焚绵山,但介子推坚守志向,与母亲抱树而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将寒食节定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止生火烹饪,以表达哀思。到了唐代,寒食节被唐玄宗定在清明节前二日,并放假三天,使得寒食节的习俗与清明节融为一体。
三、上巳节的融入: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时间是农历三月初三,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因为时间与清明节相近,且都是在郊外活动,所以唐代时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等活动也逐渐融入了清明节中。
在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多种风俗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这一传统至今仍然在各地广泛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