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诗坛,乃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承袭南北朝文学之特色,启开唐代诗歌之风骨与深远意境。唐代诗歌相较南北朝时期,更具辽阔与深邃之感,诗人不只限于一时一地、所识所见,更善于以一生多的创作方式,表达深远的美感与韵味。
提及张若虚,虽其名在现存资料中并不显赫,但在初唐时期,他却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成为千古绝唱,令人传颂至今。
一、春江月夜的景致
《春江花月夜》的起笔就是写景,描绘春日夜晚的江水与月光。视角从远及近,从江面到沙汀,月光皎洁与清澈的江水交相辉映,配上江畔各色的野花,形成了一幅春日夜色、江畔独赏的静谧之美。张若虚的写景并非单纯描绘自然之物,而是将视野置于更为广阔的天地,赋予了死物以“生”的态势。
二、时空转换下的情感流露
诗人的视野广阔,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所见,而是跟随江河汇入大海,情如月光一般逐渐凝聚、散发、磅礴。诗人在写景之中,也蕴含了深深的孤独感和危机感,这种情感并非突然生发,而是在面对无知的状态下自然产生。这种危机感并没有使诗人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三、景为情铺,情由景生
张若虚的诗,重于抒情说理,而非单纯写景。前述之景,皆为后文之情做铺垫。从江河到大海,从今朝到往昔,我们在诗人的引导验了时空的流转。无论怎样转换时空,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接受并认知当下。
《春江花月夜》的重要之处在于其对于意象的完美运用与意境的契合。诗中众多意象相互协同,构成了一幅超脱时空限制的意境之画。在情画之中,诗人延展了深意,追寻了哲理,使得诗歌情理交融,读之令人感动。
《春江花月夜》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一首哲理的娓娓道来。诗人以“生”字赋予月以生机,“孤”字再现月夜的寂静与诗人心境、处境。此诗读之令人唯美心动、情感共鸣、深思哲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张若虚功不可没,《春江花月夜》实为证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