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语叫什么一头热

2025-04-2603:09:35常识分享0

记怀柱大哥的理发岁月

回乡探亲时,我注意到邻居怀柱大哥在小南屋里挂起了“理发”的招牌。但当我推门而入,却不见他的身影。询问家人后得知,原来怀柱大哥的理发店已经开业有一段时间了,然而不久前他突然中风,不得不暂时放下理发的工具,专注于身体的康复。

怀柱大哥一直是乡里人心目中的好邻居。在我家与他的家仅一街之隔的情况下,我们几代人一直保持着深厚的邻里情谊。每当家中有需要帮忙的事情,总会热情地吆喝一声,大家一起动手完成。

在我幼时的记忆里,怀柱大哥常为我和哥哥理发。那时候家中没有理发工具,而理发店也较为稀少,每次理发既不便捷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许多家庭选择像我们这样,自备一套简单的理发工具,在家中互相帮忙理发。

我父亲的理发技术起初由我爷爷教授,但因父亲经常不在家,导致我和哥哥的头发时常显得有些杂乱。后来哥哥开始学习并逐渐掌握了理发技艺,成为了我的临时理发师。

然而随着哥哥也因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家,我的头发便交由怀柱大哥打理。起初他的技艺还有些生疏,但经过几次尝试和练习,他的技艺逐渐提升。他为我理过头,也尝试过分头,虽然有一次不太成功,但每次都能见到他在努力提高。

从历史的角度看,理发并不只是一件小事。早在过去,剃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与使用工具密切相关。那时使用的剃头刀子,需要手艺人运刀如水,刀过发落,推个一干二净。而那些以剃头为生的人,常常挑着家伙什儿走村串户,用扁担挑着剃头用的工具和烧水的炉子、脸盆。

记得在我还小的时候,剃头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富有诗意和美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明晃锋利的剃头刀刮断头发的声音脆生生的利落悦耳。那些肩挑剃头家伙什儿的手艺人总是能在最忙碌的时候为人们提供最专业的服务。

传统上,人对自己的身体有着深厚的爱惜之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仅是因为头发长短的问题,更直接将其与孝道相联系。在古代,成年男子的头发常常被绾起盘在头上,理发的含义远比现代更为丰富。

在历史上,关于理发的文化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禁忌。例如在山东的某些地方,有正月不理发的习俗。尽管这个习俗并没有明确的依据,但在民间却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百姓才真正享受到理发店带来的便利与愉悦。在我的小镇上有一家理发店是我每天路过的必经之地。那时村里没有理发店,人们要么去较远的地方理发要么互相帮忙。而怀柱大哥的加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我之所以喜欢找怀柱大哥理发除了家人的忙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听我的指挥并创新出新的发型如大鬓角等虽然有些创新失败的教训但也曾带给我惊喜与欢乐。

我曾尝试过大鬓角的发型那时非常流行这种风格但我发现自己的大鬓角确实不太适合自己仅仅几天就难以忍受其带来的不便最终还是请怀柱大哥帮我重新梳理成头。

现在我已经步入中年看到怀柱大哥因为生病而暂时不能为他人理发深感遗憾也倍感珍惜自己健康的身体和年轻时的那份梦想。

希望怀柱大哥早日康复拿起推子再次为我们带来熟悉的青春回忆。

(本文作者为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