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传统艺术表演、节日庆典或是各种活动的场合里,我们经常听到“压轴戏”和“压轴嘉宾”等词语。按照我们的习惯认知,往往将其理解为整场演出或活动中最引人注目、最为重要的节目或人物。
“压轴”这个词在传统表演艺术中是否真的就代表着最后呢?特别是在传统戏曲中,它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
“压轴”这一术语最早源自于传统戏曲的演出安排。在戏班排定剧目时,这个词并不是指最后一个节目,而是倒数第二个登台的剧目。真正的最后一个剧目,则被称作“大轴”或“压台”。
在传统戏曲的演出中,尤其是在清代及民国初年,演出的时间通常持续一整天,从早晨一直持续到夜晚。此时剧目繁多,常常需要按顺序进行分段安排。演出以“开锣”为起始,随后依次为“早轴”、“中轴”、“压轴”,最后才是“大轴”。
其中,“压轴”这一环节虽然在时间上接近尾声,但它并非收尾之举。其重要性在于承前启后,引领整场演出的。这一环节对于戏曲剧团而言尤为关键,因为戏曲演出常在庙会、集市等人员流动性大的场合进行。为了吸引并留住观众,“压轴”常常被安排上剧团最具看点的剧目和演员。
在那个时间段,往往是夜晚的七八点钟,观众在晚饭后聚拢观看。这时,“压轴”剧目与最佳的时间点相结合,最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与热烈反响。与此最后一场“大轴子”虽为收尾之作,却不再强调剧情的张力,更多是谢幕性质或演唱一些轻松的小戏,使观众在热烈的氛围中逐渐放松,平稳落幕。
尤其进入电视时代后,晚会的编排形式愈发重要。制作方常常将明星嘉宾、热门节目安排在最后以吸引观众并提高收视率,“压轴”一词也逐渐演变为“压阵”的代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压轴”一词的原意逐渐被淡化,而成为了一种通用的表达方式——即最后登场最为重要。
那么,“压轴”中的“轴”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轴”最初来源于古代书画装裱的结构。传统书画卷轴以丝绢画面缠绕在圆木之上,这根木棍被称为“轴心”或“轴杆”。古人以此为喻,将戏剧中的关键段落称作“轴”,而将最精彩的部分置于核心位置,即所谓的“压轴”。
在传统演出的结构中,“开锣戏”是第一出戏,通常轻松热闹用于聚拢观众;“早轴”承接开场;“中轴”是整场演出的核心段落之一;而倒数第二出即为“压轴”,通常是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力的剧目;“大轴”则是最后一出戏,通常为谢幕之作或安排一些轻松的曲目以放松气氛。
如今,“压轴”作为戏曲术语虽然广泛使用,但其含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演出安排,成为了一种比喻。我们常说某个人物或事物是某场活动的压轴之作,强调其精华、吸引眼球或是最重要的环节。尽管如此,“压轴”不再局限于倒数第二的位置,也不必非得收尾,而是泛指最重要的一环。
语言是不断演化的载体,“压轴”的比喻用法正是语言与时代交互发展的结果。尽管现代演出时长变短,但在一些传统戏曲剧团和地方庙会中,“大轴”的安排仍然保留。尤其在级戏曲院团的完整剧目演出中,“大轴子”仍然存在其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此外在其他剧种如粤剧、豫剧、昆曲等中,“大轴”有时也用于安排、民俗内容或致敬某位艺术家、历史人物等具有仪式性的演出内容。
总结而言,“压轴”虽然已经广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之中代表着最重要的、最后的节目或人物但其背后的原意与用法仍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下次再听到“压轴登场”的说法时或许你会想起它原本是倒数第二的戏但如今已经演变为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