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之遇》
【古文典故】
昔日,郑国子产得赠活鱼,令校人蓄于池中。
校人竟将鱼烹而食之,回报曰:“初置池中,鱼半死不活;顷刻间,则活泼欢快;继而消失无踪。”子产闻之,道:“此鱼得其所矣。”校人出,笑言:“何人言子产智?吾已食其鱼,而子产犹言‘得其所哉’。”
此段故事出自《孟子·万章上》。
【详细叙述】
曾有馈赠的生鱼送到郑国子产的手中。子产便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将鱼放入池中蓄养。那名校人却擅自将鱼烹煮食用,并返回向子产报告说:“刚开始将鱼放入池中时,它显得有些不适应;但没过多久,就变得生机勃勃;最后竟消失在水中,不见了踪影。”子产听后,不禁感叹道:“这鱼终于找到了适合它的地方了!”
那名校人出来后,却对旁人笑道:“谁人说子产聪明?我早已将鱼烹煮并食用,他却还以为鱼找到了适合的地方。”
【深度解析】
此篇故事虽简短,却蕴含深意。子产作为郑国的名士,与那名管理池沼的小工,在智慧和才干上显然有显著差异。“聪明的君子”竟被“无知的小人”所戏弄,实属令人惊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其一,谎言往往披着合乎情理的外衣。若不能识破这层伪装,很容易上当受骗。
其二,处事若不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偏听偏信,即便自认为是“聪明人”,也难免会犯错。那些仅凭主观判断、依赖汇报解决问题的人,往往难以避免失误。
“鱼之遇”不仅是关于智慧与欺骗的故事,更提醒我们应当以客观的态度面对事物,切勿盲目从信,要用心去体验和观察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