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编故事
一日,桓林走在鹤放谷的鲜花农场,看到池中的荷花已然步入秋天的凋零,残败的景象不他想起那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虽然此刻并未有雨落下,但那份诗情画意仍然存在。在花盛时,人们欣赏其美丽的花朵和翠绿的叶子;而在叶落之时,那份宁静和期待又呈现出另一种别样的意境。假如有细细的雨丝落下,轻柔地敲打在已经干枯的荷叶上,声音便不再是往日的水滴碰撞的清脆声响,而是有着沉闷的节奏。
秋天的凄美与婉约在这一刻被放大,仿佛与大自然的禅意相互映衬。他在思考,这句诗究竟是从何而来?
他回想起,这句诗似乎源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中写道:“竹林深处清幽无尘,水边的栏杆清晰可见。相思之情遥隔重城,秋天的阴霾不散,霜降也来得晚。留下枯萎的荷叶,听那雨的声响。”为何在人们的记忆中常常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呢?
是“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他开始追溯其源。原来,“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话实际上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山的诗, 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但他们却把残荷都摘去了。”这并不是作者的笔误,一字之差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枯荷”意味着干枯、凋零、死亡,毫无生机可言;而“残荷”,只是表示它的形态残破、孤单、寂落,但仍然保留着一线生机。这同时也突显出一种凄美的感觉。即使内心感到寂寞和寥落,但人们仍然在等待着“雨声”,等待着希望的出现。
此刻是(2023年),桓林依然在农场中漫步,思考着这些诗意与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