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
“梁上君子”是一句汉语中的常用成语,原本指的是在屋梁上躲藏的小偷,后来泛指窃贼,同时也被用来形容那些脱离现实、疏离群众的人。这种用法属于偏正式,既可以作为主语,也可以作为宾语。
在《后汉书·陈寔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时年岁荒芜,百姓生活困苦,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暗中观察,而后自整衣冠,呼来子孙,面色严肃地说:‘人不能不自我勉励。不良之人未必本恶,习性使然,至于此境。如今那梁上之人便是例证。’”
在东汉时期,社会不安,民生凋敝。陈寔正是一位为官清廉、治理有方的县令。他所在的地区因为他的治理而社会秩序井然,安居乐业。仍有一年遭遇,不少人陷入困境,甚至有的人选择了走上了偷窃的道路。
某天晚上,陈寔的家中闯入了一个小偷,他打算趁着夜色行窃。陈寔早已察觉了他的行踪。陈寔并未立即采取行动捉拿小偷,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智慧的处理方式。
陈寔暗中观察小偷的举动,同时召集了全家人至客厅。他并未直接谈及小偷的事宜,而是对家人展开:“人活在世,时光匆匆,应珍惜光阴,为家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固然有人不愿付出努力,沉溺于享乐之中,但他们的本性并不坏,只是未养成良好习惯而错误。”随后他指着房梁说:“你们看,那梁上君子此刻正藏匿于此。”
这番情景令小偷深受感动。他接过礼物后热泪盈眶、连声感谢。自此之后他、辛勤工作成为了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陈寔的这一行为也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纷纷称赞他的智慧与德行。
成语“梁上君子”便是由此而来起初用于形容偷窃他人财物的贼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丰富有时也用于指代那些脱离实际、疏离群众的人。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宽容、善良与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与犯时应该采取更为温和与理性的方式来处理帮助他人重新走向正道。
历史上有人曾是梁上君子但在经历后此后过着光明正大的生活从未再犯法行窃之事。
近义词中,“偷鸡摸狗”指偷窃行为用来形容品行不端的人悄悄的行为虽然含有贬义但也可在某些语境下作为“梁上君子”的同义表述;反义词则如“光明磊落”、“安分守己”,它们分别代表着人行为正直不及恪守本分的状态也用以表达和“梁上君子”截然不同的处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