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沉思与回忆
在2025年的清明节这一天,天公作美,晴空万里。对于常常被阴雨笼罩的春天来说,这样的好天气实属难得。清明节,除了扫墓的传统习俗外,高速还免费通行,人们往往选择在这一天回乡祭祖。
清晨七点刚过,我从南昌出发,空着肚子前往余江。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寻找着为清明焚烧所需的物品。街上的包子铺却紧闭着门扉,我后来才得知是老板不慎扭伤了腰。买好必需品后,我去了堂哥家里。在那里,我在灶台旁的锅里吃了刚出锅的清明果,一连品尝了三个依然觉得它的美味不变。满足的胃让我更有精神去山上扫墓。
清明节不仅是一次祭拜,更是一次对生活的追思与思考。我们时常思考,如果生命走到尽头,留下的是什么?是能够带走的一切,还是那些无法携带的回忆?对于过去交织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变得模糊不清。若我有一日离去,承载着我们两人记忆的这个世界也将不复存在。现在的文字、照片和视频等记录方式,都无法替代深藏在脑海中的那份真实回忆。
午餐前,我再次踏足那座老屋的旧址。回想起儿时与父亲回老家时,那时的床铺是稻草垫在被单之下。如今的我已无法再闻到稻草的香气,但那时的记忆中总是伴随着跳蚤的打扰。尽管小孩子的忍耐有限,但奶奶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依然坚强地生活着。她总是为我们煎制荷包蛋,将最好的蛋白质和油水留给我们,这是她对我们的爱与期望,希望我们能够茁壮成长。
我们渴望更好的生活,这源于对贫穷现状的改变。贫困会激发人们求变的决心,因此我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地学习,希望改变现状。若个人无法改变现状,便寄希望于后代,坚信唯有通过读书这条路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知道并做到都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常常被眼前的困境所打败,忘记了远方的梦想。这是现实的残酷性所在,它不一定让你流血,但却可能让你在无形中受困一生。
对于乡下人来说,他们所面对的是城市生活与物质匮乏的环境。尽管我们已经远离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但总觉得自己缺失了些什么。过去的岁月里,人们为田地、水源、地基而争斗。如今生活多元化了,但竞争依然无处不在。静谧中亦隐藏着竞争的火花。生活的本质或许永远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人的心态和人的行为方式。
回想起非洲雄狮的一生,何尝不是对人生的一种写照呢?阅读小说时,我们可以体验多种人生。但回归现实,我们真正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生呢?这值得我们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