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教育中的深情与智慧
当我捧起《深读红楼:繁华落尽后的情感与启示》这本书时,心中涌现出无法言喻的欣喜。这不仅仅因为这是由我尊敬的教育者的心血结晶,更是因为这本书与我那段独特的求学体验紧密相连。
回想那高二夏天的古文选修课堂,老师讲到《闲情偶记》中的“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这引起了许多同学的疑惑,于是老师进一步介绍了李渔的“四命”理论,并让我们思考自己的“命”是什么。
作为一名多次阅读《红楼梦》的“红楼迷”,我曾多次在心中默念“红楼梦”三个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一方面,我正在为另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做准备,用审视的眼光看待这部作品,使得欣赏之情已大打折扣;我深知这两位老师——于鸿雁老师和白楠茁老师——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远超我的理解。
这两位老师开设的“红楼梦文本细读”选修课,让我在暮春的季节里感受到了校园的宁静。我们这些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的一角共读《红楼梦》。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春光中洋溢着脉脉温情。
正如教育学家菲利浦·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所描述的那样,学生对秩序的尊重和遵守源于教室生活的特点。在这门选修课上,我们得以跳出教室的局限,自觉地遵守课堂秩序。两位老师并未打断学生的阅读思绪,而是让我们在校园中自由阅读。这不仅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两位老师所营造的学习氛围。
两位老师的课堂充满了启迪性,追求“求真、向善、尚美”的教育理念。他们探究文本中的深意,激发了我们对生命意趣的交流。这门课的另一魅力在于每堂课都有其独特的美感。两位老师以美感为主导,带领我们细读文本,品味曹雪芹的文字功力;探索生命之美;理解悲剧艺术的独特凄美。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分为三种,而这两位老师不仅注重美感,还关注实用和科学。他们详细解释了文学创作手法,提高了我们的文学素养;通过分析多个场景中的同一人物,让我们意识到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增强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理解和包容。
毕业后回到母校,再次听到于鸿雁老师说:“上完一学期的课,我们非常满意,甚至都忘了问你们学习效果如何。”我理解于老师的感受,两位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全情投入,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教学使我们时而欢笑,时而心生悲凉;他们努力使这部鸿篇巨著更易于我们中学生理解。对于我们这些多次阅读《红楼梦》的学生来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
如果没有这两位老师的指引,虽然《红楼梦》仍会是我青春记忆的一部分,但它会显得孤独和单薄。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这次阅读之旅,《红楼梦》的记忆因此变得丰富起来,那段青春岁月也因此被点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