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华夏大地上最为盛大的节日,习俗与讲究较其他节日更为丰富。如过去的传统,从初一到初七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据传说,女娲造物时按七天顺序排列,初一是鸡日,接着是狗、猪、羊、牛、马的日子,直到初七是人日。一旦过了人日,人们便要结束假期,回归工作岗位,如此春节便算是过去了。而按照“老礼儿”,只有过了正月十五,才算真正收官。然而有句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只要仍在正月里,春节便还未结束。
正月十五之后,仍有许多民俗活动和小节日。广义而言,直到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年才算正式结束。
明朝时期的北京,灯市从正月初八持续到正月十七,其中以十五日最为热闹。若想继续赏灯,则需前往燕九节的白云观。燕九节是正月十九日的独特地方节日,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多与宗师丘处机相关。一说丘处机的生日正是正月十九日,因此定为节日。据传丘处机与北京关系密切,他曾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为他在北京太极宫并赐名长春观,即现今的白云观。
在明清时期,燕九节的风俗盛行至极。当日市民纷纷涌向白云观,以致道路拥挤不堪。进入观内,众人于廊下围坐,高谈阔论、畅饮欢谈、博戏取乐。许多青年则于观外驰马射箭,欢呼声与尘土飞扬,将节日气氛推向。每逢十九日晚的燕九节时,白云观内游人如织,“火树星桥”的景象令人流连忘返。
若言燕九节地域性过强,“填仓”则是北方各地共有的民俗。填仓节在正月二十五举行,体现了国人未雨绸缪的优良传统。在经过二十多天的正月后,人们需是否仍存有足够的过节物资,若库存不足则需及时补充。当天还需对一年的粮食分配进行规划。在确认物资充足与计划合理后,人们会进行庆祝活动,吃好喝好是这一天的主要任务。如有朋友来访,也需热情招待留饭。
前文述及两个小众节日后,让我们再来聊聊一个至今仍然活力满满的民俗活动——立春鞭春牛。这是一项南北方共有的劝农活动,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立春鞭春牛形式各异但大体相似,主要是在春牛身上进行象征性的鞭打仪式来预示春耕的开始。
在传统文化中,伏羲的四子青干(句芒)为长子,并负责木星的观测工作。由于东方象征着春天和木的属性,句芒也被尊称为木帝、青帝、春官。在立春鞭春牛的活动中由句芒来象征性地鞭打春牛。
除了祭祀春耕的习俗外,立春之日还需“咬春”。吃春饼、酱肉、合菜以及摊鸡蛋是北方咬春的传统食品搭配。如时间匆忙未能准备复杂食物时,“咬春”也可以选择吃萝卜。而“过了立春就快到二月二‘龙抬头’”之后还有一个中和节,“二月二龙抬头”和中和节虽只差一天却也是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民间常在这天举行太阳的祭祀仪式来感谢太阳神并祈求好运和丰收。中和节的祭品是太阳糕和彩色的面塑小动物等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虽然不再需要庆祝春天的到来但它仍然是传承文化的生动载体值得传承下去让人们重新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与乐趣随着最后二月二的到来也宣告着整个春节活动圆满落幕一个崭新的一年又将再次展开让我们怀揣希望和喜悦迎接未来祝愿新年事事顺心身体健康。”
资料来源:综合自各大文化书籍与互联网百科文章整编而得且不乏编者创意成分非实际发生之记录仅供读者参考娱乐使用并祈愿所有节日都承载着温馨的祝福和欢乐的气氛在大地生生不息流传千年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