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
看到一组数据,我国目前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首位,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有网友提出疑问:“既然我们已经拥有如此多的树木,为何还需年年植树?”——这位网友的问题折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
去年底,塔克拉玛干沙漠披上“绿围脖”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背后,正是人植绿治沙努力的具象化体现。
多年来,我国坚持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林面积最大的……我们不仅在数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在质量上也在不断提升。
这样的成绩单,难免会让人产生疑惑。在植树造林这一工作中,我们仍需保持积极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尽管人工林面积全球领先,但我国的森林资源问题仍需重视。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但与全球31%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人均森林面积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30%,且木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
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尽管东北和南方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西北地区因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绿化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提升森林质量和数量仍是重要任务。
人工林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更需在“体质”上有所提升。天然林与人工林是我国森林的两种主要类型。天然林自然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而人工林则生长迅速、便于开发利用。但为追求速生丰产,部分人工林可能存在树种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等问题,需要通过调整林分结构、补植乡土珍贵树种等方式来提高其质量。
植树造林不仅关乎树木的种植,更关乎发展优势和后劲的积累。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的主体,具有多重价值。除了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基本功能外,森林还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宝贵资源。依托森林资源,我国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支柱产业的年产值已超过万。我国林草年碳汇量也居世界首位。这充分说明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的重要性。
增加绿意、改善生态,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其益处既在于当下,更在于未来。关键在于持续种树、科学植绿,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注重质量。
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植树造林呢?
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生态特点制定不同的绿化策略。三北地区生态脆弱,应科学扩面增绿以筑牢生态屏障;而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应转变观念以调整存量结构并提高质量;在土地资源宝贵的城市地区则应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进行绿化改造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国土绿化是大事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森林法所规定的义务公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直接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等来履行自己的植树义务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更多便利如“码上尽责”“云端植树”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参与方式。
“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持续累积的绿色财富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美丽的生态环境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福祉。
《绿色》(2025年03月22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