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门胜景》为唐代大诗人的杰作,此诗描述了诗人乘舟于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首段中,作者巧妙地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象与江水的浩荡气势,用细致的笔触,层层递进地铺叙了眼前的景象。
天门中断楚江流,青山绿水相映秀。
峰峦相对立,孤舟一片日边游。
注释:
天门山:坐落于现今的安徽芜湖,长江从中穿过,东、西梁山如门般对峙。
楚江:长江在楚地(古代的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流淌的河段。
日边游:孤舟如同在太阳照耀下自远方游来。
二、创作背景阐释
此诗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首次离开蜀地,漫游江东时所作。诗人乘船顺流而下,经过天门山,以雄健之笔触描绘山水之美,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豪情。
三、诗句深度赏析
首联:天门中断楚江流,青山绿水相映秀
“中断”与“流”:生动描绘出长江冲击天门山的磅礴气势,形象地展示了山水之间的动态美。
“青山”与“绿水”:既展现了山的青翠,又突显了水的清澈,相映成趣。
颔联:峰峦相对立,孤舟一片日边游
“相对立”:从船上视角看,静态的山峰仿佛相对而出,给予人动态的感觉,体现出初见奇景的惊喜。
“日边游”:孤舟在红日的映照下自远方游来,画面层次感丰富,意境辽阔。
四、艺术特色探析
视角转换:此诗以舟行视角,从远观天门山到近赏峰峦,最后望向远方的孤舟,形成独特的视觉流动。
动静结合:江水的流动与山峰的静谧相互映衬,使画面充满活力又不失宁静。
色彩搭配:青山、绿水、孤舟、红日,色彩鲜明,构成一幅明朗的画卷。
五、主题情感与哲学思考
赞美自然: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歌颂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抒感:表达了诗人初出巴蜀时的乐观与豪迈情感,展示了其自由洒脱的精神风貌。
哲理体现:山水相争的场景暗含了自然规律与人力的关系,体现了李白对宇宙力量的敬畏与思考。
六、名家对诗歌的评价
宋代陆游在《入蜀记》中提及此诗并给予高度评价。清代《唐宋诗醇》称其“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中的“出”字巧妙地赋予了山水生命感,是“诗中有画”的典范。
七、地位与影响
《观天门胜景》是李白的七绝代表作之一,以其宏大的意境和简练的语言成为唐代山水诗的经典之作。其“动态写景”的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以浪漫的笔触将天门山的壮丽与长浩荡熔铸于短诗之中,既展现了盛唐的气象又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凝练堪称唐诗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