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养生锻炼的智慧与艺术被巧妙地划分为几个主要流派。其中包括道家、医家、儒家、及佛教等派别的养生,以及后起的武术、内功、外功、与站桩等多种技巧。
从传统的角度看,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被誉为诸多派别之源。的兴起和固定形式与的背景密切相关,根源于古老的巫术习俗。此教强调修行人应加入,向道祖老子致敬,尊称其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老子所倡导的学说并非单一局限于之中。自远于老子的年代之前,就有古籍《管子》探讨了关于“道”与“德”、“物”与“气”的。但历史上的学者们对“道”与“德”及“气”的研究较多,而较少关注“物”的探讨。在哲学解释方面较为丰富,但在养生锻炼方面的解释相对较少。对于“物”的理解产生了许多误解和偏差。
实际上,“道”与“物”是相互关联的。其中,“道”是抽象的理论、方法与原则,而“物”则特指“道”在上的具体表现和神态。并非泛指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广义概念。在“物”与“气”的关系中,“气”是修炼者在初级阶段感受到的身体内部变化,每位修炼者都能有所感觉;而“物”则是高级阶段的外在表现,需要专门的修炼和学习才能掌握。
深入探究养生锻炼之道,习练者必须从“物”这一基础元素开始理解。学习拳法,实际上就是领悟道的真谛,其目的是追求掌握“物”。王芗斋先生的名言“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著已身,永无是处”,恰恰体现了意拳(大成拳)学说的核心思想。只有真正掌握了“物”的修炼者,才能深入理解《老子》中“道”的本质和“物”与“气”的真实面貌,从而正确认识道家的精髓。
文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不识字的或识字少的人,我们称之为“文盲”。那么,对于不理解或较少理解“物”的人来说,是否可以称之为“武盲”或“道盲”呢?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需要学习才能理解。尤其是古代的汉字,即使能认识其字形,有时也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例如,“物”字在文化中承载着深远的哲学意义,代表的是“道”与“德”在身体上的具体表现神态的符号。
“物”的本质是无形无状的,难以用言语描述。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潜能之中,“自古至今,其名不去”。它对人类的身心修养、健康长寿、智能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东方古老的道家健身方法与西方近代竞技体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物”的修炼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专门的训练和长期的坚持才能显现其效果。就像书法家的字迹与普通人的字迹大相径庭一样,“物”的表现也是需要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方可达成。
尽管古代无法保留“物”的具体形象和神态的原貌,但文字描述仍是其重要的记录方式。对于没有实践经验、未亲身感受过“物”的人来说,可能会对经过艺术加工的夸张描述感到困惑。如今我们可以利用照片、录像、录音和电影等多种方式永久记录下来,“物”的表现供人们比较、欣赏、学习和提高。
(作者于永年)通过对这些哲学原理和实践技巧的探讨与传播,使我们在养生锻炼中找到了真正的指引与路径。这些知识和方法为人类身心健康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