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将至,春色撩人。杜鹃啼鸣于山间,泡桐花盛开满枝头,而绿意盎然的茶园遍布山坡。在绿茶的领域中,常常提及明前茶和雨前茶这两个概念。
众所周知,明前茶的地位尊贵,它指的是在清明节前采摘制作的茶叶。相对的,雨前茶则是指谷雨前的采摘期。明前茶的价格通常高于雨前茶,这一按采收时间划分的传统,自唐宋时期便已流传下来。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虽对谷雨茶的评价不高,但一枪一旗的比喻却为后来诗人所广泛采用,以形容雨前茶的特点。
在杭州的龙坞茶园中,碧波荡漾,生机勃勃。龙井的明前茶也陆续开始采摘。在古代,由于禁火的缘故,人们习惯将此时的茶称为“寒食前”或“火前”。关于这一称谓的由来,后人有多种猜测,甚至有人误以为“前”字是“煎”字的误写。
在古代诗文中,火前茶被视为珍品,其价格昂贵,包装也显得格外精致。丁谓在《以诗送宣赐进奉红绡封龙字茶与琏禅师》中提及的“火前春”,便是赞誉其珍贵。是否火前茶即为最佳?《学林新编》则认为“社前”的茶更胜一筹,社前指的是春社前的时期。如今,社前茶较为稀少。
对于茶叶的追求,“百物贵早”的观念在宋人中颇为流行。这既是因为茶芽的稀缺性,也因为古时的饮茶方式——点茶法。点茶法以得到均匀细密的泡沫为上品,嫩芽中的茶皂素能产生更多泡沫,因此备受推崇。
唐宋时期,谷雨时节品茶赠友已成为一种习俗。古人对茶叶采收时间的推崇在古籍中可见一斑。元、明时期的文人描述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采茶的情景与特点,体现出人们对茶叶研究的客观性提升。
随着饮茶方式的变革,明代废除了团饼茶,改为散条形茶,冲泡方式也由点茶法变为瀹饮法。这使得雨前茶展现出其产量大、加工方便、适应冲泡的优势。明代茶客在采收茶叶时更强调不宜过于,“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
在古代,即使是在寒食前比谷雨前地位高级的时代,也有诗大方方地赞美雨前茶。如陆游就喜爱谷雨茶,并在诗中多次描述与赞美。僧人也常在谷雨前采收茶叶来赠予客人,可见人们因茶而聚会的传统习俗。
谷雨时的茶叶颜色正当时,香气四溢。人爱茶,更爱这种自然的气息。清明后、谷雨前的茶山是最适合游客访问的地点之一,踏青摘茶成为一种享受。“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是古代人生活的一大乐趣。
总体而言,无论明前还是雨前,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与价值。人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品味和评价每一种茶叶的美妙之处。而面对自然的恩赐,我们更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份自然与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