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轮轴犹如画轴般流转,不知不觉从欢庆新春的喧闹中醒来,紧接着清明将至的节奏悄然而至。人们还沉浸在团圆的氛围中,转眼间又多了一份深深的思念。
对于清明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产生了不同的感触。在孩提时代,我总在这个细雨绵绵的季节里,跟随着大人们穿梭于祭奠祖辈的活动中。那时,我手拿着五彩斑斓的花串,在乡间小路上欢快地穿梭,不时与乡亲邻里擦肩而过,嘟囔着那首熟悉的诗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时的我,虽然学会了这首诗,却对长辈们的情感世界感到困惑,为何面对柏树时,他们的眼中会划过悲伤的泪水。我常以嬉戏来逗他们开心,以此作为自己的乐趣。如今回首,我方能体会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稍大一些时,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介绍了清明节的意义。这一天不仅是祭祖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的重要日子,也是户外踏青郊游的好时光。而每当清明节来临之际,语文老师总会布置一篇作文任务。从最初的敷衍了事,到外公因病离世后的真实感受,我逐渐认识到这个节日对人的深刻意义——这是我们对已故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和人独特的情感纽带。
从此,我跟着长辈们一起认真地准备这一节日的各项活动。村里的老人们会提前用艾草汁和面制作面食,再剪制纸花等物品。在这个准备过程中,我虽然常常扮演着“小帮倒忙”的角色,但长辈们总是耐心地引导我完成这些步骤。除了纸花外,我们还会备好白酒、香纸等物品用于祭奠。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心境也在逐渐改变。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更深入地参与这些活动,挂上纸花、撒上凉面……虽然流程相同,但我的内心已经不再懵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随着清明的临近而愈发明显。
进入大学后,因为距离的缘故,我往往在学校度过这个节日。但我了解到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制作艾窝窝和清明果等食品,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几分艾草的香气。无论是哪种方式来纪念逝去的亲人都是最诚挚的思念和对未来生活的寄托。
随着时间的流转,在每一个“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日子里我渐渐领悟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心中的那份思念在这个清明时节伴随着艾草的清香在每一个四月天里蒸腾升腾起来。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纪念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与表达我对故去的亲人们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