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叶听枫
身为父母,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作业问题。除了作业,还有一个更加让人困扰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磨蹭”。
俗话说:“孩子磨蹭不是病,但真要亲妈的命。”每天催促孩子成了许多家长的日常任务。
场景一:写作业的磨蹭
每个写作业的孩子似乎都身怀“拖拉机”绝技。从打开书本、拿起笔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五分钟内无法进入状态。即便开始写了,也是边玩边写,心思全然不在作业上。
孩子10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却常常要花费一个小时在书桌前磨蹭。这样的场景让许多家长感到无比头痛。
科学解析:
孩子进入写作业状态慢,是人类面对压力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抑制功能不好,专注力保持的时间很短。
应对策略:
父母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写作业的计时器,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让孩子休息几分钟,劳逸结合。多些耐心,鼓励孩子专注过程和效率。
场景二:晚上的磨蹭
让孩子在睡觉,是许多家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孩子越来越大后,睡前磨洋工的功夫更是炉火纯青。
从洗澡、刷牙到读绘本,每个环节都需要家长的提醒和催促。有时候,孩子甚至在即将入睡的时刻突然爬起来“拉屎”,让家长哭笑不得。
科学解析与应对策略:
从小建立睡眠仪式感可以减少哄睡时间。父母可以排好睡觉前要做的事的顺序,并提前几分钟去提醒孩子。如果孩子表现好,就该及时表扬,让他懂得做好时间管理的好处。
场景三:早上的拖延
许多家庭在早晨都面临着孩子起床难的问题。从叫醒孩子到完成早餐,每一环节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为了让孩子快点,许多家长不吝使用各种立体声催促,但效果往往不佳。其实,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需要将时间具体化,给予他们清晰的指令。
科学解析与游戏化策略:
可以和孩子玩比赛的游戏,比如“比比谁穿衣服更快!”这样不仅能激起孩子的主动性,还能加快他做事的速度。
场景四:吃饭的磨蹭
吃饭时,孩子经常边吃边玩,闲庭信步般地磨蹭。最可气的是,他们会在吃饭的中间停下来去做别的事。这样的场景让许多家长火冒三丈。
科学解析与指引策略:
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个不磨蹭的好处指引,比如“快点吃,吃完我们下楼去玩沙子吧!”这样孩子就有了加速的动力。
场景五:习惯的培养
有些孩子的确比较难养,规律性差。他们做事没有主动性,需要家长不断催促。其实,这往往是因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培养好他们的顺序习惯。
制定一些做事的顺序表格,教孩子慢慢养成顺序习惯,并在旁边适时监督提醒,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
场景六:越催越摆烂
面对孩子的“滚刀肉”行为,许多家长都感到无计可施。你越催,他越慢;催到他甚至开始摆烂。逆反心理的背后——理解与耐心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会遇到催促、抱怨、指责,甚至是打骂的情况,这些行为往往容易引发一种逆反心理。
“我就这样慢,看你还能怎么办!”这句话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消极的对抗态度。有时人们会故意放慢节奏,摆出一种摆烂的姿态。特别是长期处于一种被否定的环境中,哪怕那些否定他的人已经不在身边,那种否定的声音依然会深深地刻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无论是职场中的我们,还是家中的孩子,都难免会遭遇到这样的困境。被领导不断地催促,会让人感到烦躁;对于孩子来说,过度的打击只会让他们更加消极,而鼓励与支持则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与其总是责备孩子的缓慢,我们不如采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帮助他们改善。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我知道你能做到”,“你可以的”,“我相信你”,“你真的很有耐心”等等。这样的言语,能够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
也要明白,有些孩子的确是天生的慢性子。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7岁之前,他们的大脑正在快速发育。拖延和磨蹭的行为,大多数时候并非他们的本意,而是身体和思维还未完全协调。比如,1岁的孩子绑鞋带需要时间,3岁时可能需要半小时,而到了6岁就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了。到了12岁,很多事情也许他们可以迅速完成。
作为父母,与其不停地催促,不如静下心来,耐心地等待他们成长。也许现在看似困扰的问题,不久的将来就会豁然开朗。
—— 文章结束 ——
作者:叶听枫。文中部分内容引用了网络上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