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和孩子们共同阅读了一本名叫《木偶奇遇记》的故事书。故事中,木偶匹诺曹的父亲卖掉了他的外衣为匹诺曹换来了课本,期望他能去上学求知。匹诺曹却因一时的贪玩,将课本出售,最终被马戏团班主捉拿。幸运的是,班主后来放走了匹诺曹,并给了他五个金币,让他带回家交给父亲。
在回家的路上,匹诺曹遭遇了狐狸和猫的诱骗,几乎被他们吊死,幸得一位仙女的救助。匹诺曹因说谎而鼻子变长,不幸。更糟糕的是,他因贪玩被变成了一头驴子,甚至被鲨鱼的腹中。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鲨鱼腹中与父亲重逢。两人携手努力,最终回到岸上。匹诺曹悔悟后,立志要成为一个好孩子。
在阅读的第三章时,小儿子情不自禁地哭泣。我虽心有疑惑,但并未细问。几天后,我询问他为何对这本书如此伤心时,他只是简单地说:“因为木偶匹诺曹很可怜,饿得咕咕叫,却没有东西吃。”我听到后,虽想责备他不听,但转念一想,或许这正是他情感投入的表现。
《木偶奇遇记》的第三章便讲述了匹诺曹因不听父亲杰佩托的劝告而遭遇的种种困境。他遭遇了骗子、大蛇、之灾,甚至被朋友欺骗后变成了一头驴子。后来又被鲨鱼腹中,但在那里与父亲重逢。他们相互倾诉、共度难关后成功脱险。最终,匹诺曹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孩,他孝顺、善良且乐于助人。
这次阅读经历让我深感此书是极佳的教育题材。小儿子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投入让我内心感到欣慰。虽然他有时会情绪激动,但这也说明他真正地投入到了故事中。我们每天晚上坚持读一章,有时小宇会连续读两章,表现出对故事的极大兴趣。就这样,我们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整本书。
我们计划再次为这本书录音并再次阅读。当再次读到第三章时,孩子的情绪再次被触动。在录音过程中,他的朗读有些不流畅。我询问他是否需要我的帮助时,他说:“上次我读到这里时哭了,你还记得吗?我想再读时还是想哭。”我听到后深感孩子的情感投入之深。
大儿子小宇也分享了他的看法:“虽然匹诺曹调皮、不听父亲的话,做了很多错事、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危险,但他依然是一个孩子。他在经历这些困难和恐怖事情时感到无助、害怕和迷茫。尽管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匹诺曹最终成为了一个孝顺、有爱心且乐于助人的孩子,但过程中的匹诺曹确实很可怜。”
孩子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匹诺曹的心情,而我最初的反应却是说教。现在我才意识到,最有资格说教匹诺曹的其实是他的父亲杰佩托。杰佩托并没有责骂和抱怨匹诺曹,而是给予他足够的耐心和爱。这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学习的。
当我听到孩子们的分享后,我开始从他们的立场去重新思考这个故事。的确,匹诺曹只是一个孩子,他像许多小孩子一样调皮、不想念书、犯错误。但他只是一个孩子,他在经历这些时也会害怕。而我们作为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责骂和抱怨孩子的不懂事。孩子们内心深处其实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包容和耐心引导的。
《木偶奇遇记》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多读几遍,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再去引导他们会更有效。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