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行为集锦中的点点滴滴
提到善行集录本,不少人可能已模糊记得25年前在学校里盛行的那段岁月。那时候,小本子被学生们相互传阅,记录着每天看到的好人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学校的建设、老校区的搬迁与合并,这本小本子渐渐在校园中淡出。
近日,在杭师附小的校园里,这本被遗忘的小本子又重新出现了。校长俞富根笑着回忆道:“原本只是觉得这是项好传统,不想学生如此喜爱。”现在,许多班级的善行集录本在学生间传阅得如此火热,以至于封面都磨损了。
首日启动便见到了它的独特之处。
“3月5日,我注意到很多同学主动帮助老师处理琐事。”——(杨悦欣记录)
“3月6日,潘辰宇在队伍散乱时主动扶起队旗。”——(邵家祺记录)
……
在杭师附小,这些善行记录本被悬挂在班级后的黑板旁。无论是谁,一旦发现好人事迹或是自己有所贡献,都可以随手记录下来。本子虽简朴,但翻开便能看到每日常规而暖心的好事。例如,“昨天听写有学生帮助同桌再次听写”,这样的事情也被记录了下来。
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们也深受其益。吕夏晶老师表示:“首日试行好人好事本时,学生非常兴奋,连平日不起眼的为老师办公室倒垃圾的工作也被他们承包了。”而在这一措施之前,尽管有通过做好事积累积分的方式鼓励学生互帮互助,但效果并不显著。如今,好人好事本的实施让这种暖心的文化重新回到了校园。
“在好人好事本开始实施的初期,我未曾想到班里每天会有这么多好事发生。”章老师说。她每天都会翻阅这些记录,为那些值得表扬的行为画上星星。她发现,即使是班里那些调皮的孩子也有他们的闪光点。
“好人好事本”曾是老师们管理学生的法宝。石信娣老师回忆道:“当时的好人好事本不是学校发的,而是老师们自己准备的。学生每做十件好事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学期末还会根据好人好事本推选学雷锋积极分子。”这种传统从1985年开始盛行,一直持续到大约1995年。
石老师还提到,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好人好事本记录学生的善行。即使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不会写字,也会口述由老师记录。而光荣本则记录了学生们为班级、学校争取的荣誉。
时光荏苒,但善的种子依然深植于学生们的心中。即使在25年后重新推行这种传统,它仍然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热情。“25年后的今天,再次推行好人好事本让我有些惊讶,学生们如此积极。”沈老师说。她现在教的是一年级,学生们用可爱的语言记录着好事,她常常忍不住翻阅并定期在班里诵读这些记录。
如今的好人好事本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传递温暖和表达感谢的方式。它让学生们更加关注身边的同学,当有人遇到困难时,许多学生会主动上前帮助。这样的文化让班级氛围更加和谐、暖心。
在杭师附小,好人好事本的重新推行不仅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正能量,也让老师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本小本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