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烽烟,挑战曹操统一梦,核心之处竟在于那一夜的风向。但依据今日科学之理,冬日的湖北主吹西北风却为众人皆知之事。曹操必也明白此点,自然不信诸葛亮真会施展火攻之术。那么这东风从何而来?诸葛究竟有无驾驭东风之力?今日我们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那晚的东风缘何而生。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这一战不仅令曹操的统一梦破碎,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黄盖的诈降之计,再借助东南风之力放火,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烧得溃不成军。曹操定未料到冬季竟会刮起东南风。这风并非诸葛亮所借。
风是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源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太阳光照之下的温差造成空气流动,由此产生风。之地势特殊,居于欧亚之东端,南接青藏高原阻挡信风深入内陆,而东邻浩瀚的太平洋,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季风之风随季节变化而异,故冬季在常吹西北风,夏季则多东南风。
在赤壁之战的背后,有一个物理现象与季风颇为相似,那便是“比热容”。当两种不同物质的比热不温度变化时它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会有所差异。此原理应用于季风,是因为陆地与海洋的比热差异导致风的形成。就如赤壁附近的地理位置一般,存在湖区与山区的相互影响。
湖区如云梦泽(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常带来自然湿气。在此附近的赤壁战役现场的山脉—幕阜山海拔1600米左右—由于材质坚硬与体积宏大也造成了不小的气候变化影响。古书所言,“山为风之母”,其意即山的高低起伏对风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以赤壁为中心,其西北方有云梦泽之水,东南方有幕阜之山。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湖陆风”。白天阳光照耀下,幕阜山因岩石材质比热小而快速升温形成低压区;而云梦泽因水体比热大升温慢而形成高压区。这种压力差导致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西北风。但到了夜晚,岩石温度迅速下降形成高压区;而水体温度虽高但下降缓慢导致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从而形成东南风。只要季风活动不占主导地位,白天夜晚阳光充足、温差大时便会有明显的东南风吹起。所以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赤壁的夜风是如何来袭的原因。
综合考虑地质、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加之那天的独特气候条件使得东南风在夜间如期而至。这也意味着火烧赤壁的一幕是在夜晚展开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赤壁之战的东风并非诸葛亮所借之风,而是自然规律与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