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火把习俗的传承与变迁
不知从何时起,火把这一习俗在我们皖东地区逐渐兴起并流行开来。每逢春节将至,我便回想起那些儿时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刻。
在我少年时期,曾多次在农村老家参与火把活动,那些经历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记得晚餐过后,我常常急匆匆地走出家门,叫上小伙伴们一起集结在村头槐树下。孩子们集结完毕,石碾台上的“孩子王”便会大声喊:“好了,我们来撂火把吧!”随即,全村的孩子们都会拿出自己的火把,向着开阔的空地奔跑。
我们抵达目的地后,便纷纷点燃火把,时而吹动、时而旋转,使火焰更旺盛。接着我们便用尽全力将火把抛向夜空。火光映衬着我们的面庞,瞬间便有各种大小、粗细不同的火把升腾而起。火光交织、跳跃、比拼着谁抛得更高、谁的火把更亮。那晚的月亮似乎也因自己的迟到而羞愧地泛着红光,与火把的红色相映成趣。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夜晚,尽管火把的光辉不及现花炫目,却也别有一番喜庆与热烈。
在我们这里,撂火把不仅是春节的庆祝活动,更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占卜仪式。长辈们相信,火把落下的方向可以预测今年的种植选择。如果第一个火把落下时偏向东方,则预示着今年应该先种冬瓜;若偏向西方则种西瓜;若偏向南方则种南瓜……这种说法虽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但孩子们总是怀着的心去参与其中。
撂火把的背后蕴先民对火的崇拜与祈福。与许多地方的“火把节”一样,它代表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祈求。当人们手握火把奔向田野时,腾空的火焰瞬间照亮了大地,仿佛在祈求火神驱散阴霾和灾难,播撒光明与美好。
孩子们对这一活动充满期待与激情。他们会在过年的假期开始自制火把,挑选适当的材料精心制作,等待活动的到来。精心制作的火把长度不一、粗细各异。有的孩子还会在火把上浇上助燃物如煤油等,使火焰更加旺盛。当夜幕降临,一支支、一簇簇的火把升腾而起,照亮了寂静的夜晚。更有趣的是两个村子的孩子们还会相约进行“火把赛”,比拼谁的火把多、谁的火焰更旺。
撂火把的地点常选在空旷或水边的地方,以便在欢乐之余也注意防止火灾的发生。活动的现场也会有许多围观并帮忙防止意外发生。这些成年人在观景的同时也在进行防火监督的工作。即便是一些年轻的成年人也会加入到活动中来,他们的加入使得整个活动更加热闹和充满活力。
尽管习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庆祝时间和方式但撂火把这一习俗却依然传承着。除了春节外有些地方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也会举办类似的活动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这也是农家传统的庆收庆典之一在传统的力量与现代的创意碰撞下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发展模式撂的源头暂时难以查清但是随着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传承在庆祝活动的形式上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人们对于这种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却没有改变正是这种对于传统的执着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教师报》上载的这篇文章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了这种传统的力量让我们的心灵感受到了更加深远的温暖与触动也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种淳朴且深刻的民间习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式为我们的丰富多彩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作者单位:某地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