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流行之下的文化思考》
近日,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这一现象再次将一些生僻字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中。这一波文化热潮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文化推广方式的深思。
通过《生僻字》的传唱,许多人得以学习到这些鲜少被提及的生僻字,从而让这些字眼从生僻变得不再那么陌生。如果想要保持其作为“生僻字”的独特性,那么其成为热门就似乎有些矛盾了。我们的文化常常有着这样的特点,喜欢在热门话题中寻找新的思考点,就像当年桑德尔的社会学一样,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人们热衷于探讨“铁轨问题”或类似的哲学悖论命题,似乎在思寻找,而生僻字也不例外。你是否也曾好奇地拿起字典,想要看看那些笔画最复杂的汉字长什么样?
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生僻字,虽然可能用处不大,但也算是一种文化的普及方式。《生僻字》歌词中所表达的雄心壮志,似乎并不仅仅止于此。歌词中写道:“我们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的汉字。”这种壮志与多年前香港歌手所唱的“全世界都在讲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话》希望全世界都能听懂日常用语,而《生僻字》则希望全世界都能学会一些极为生僻的字词,这种对比不免让人感到有些疑惑。
与古风文化中使用的“死词”相似,生僻字之所以生僻,也是因为其语言的生命力正在逐渐减弱。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生命周期,当语言面临更替时,新的鲜活的语言就会产生。在这些“生僻字”中,我们却难以看到文化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增强对当下文化的信心,或许我们应该寻找让文化重新焕发活力的可能性,而非仅仅依赖于这些逐渐被淘汰的生僻字。
对于当下文化而言,“礼失求诸古”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文化的价值之根。然而这种倾向并不完全正确。面对现代陌生感的对象并不意味着就能彰显当下文化的价值。无论是对于古典诗词的追捧、生僻字的喜好还是对于中医、古瓷等文化的追逐,我们都应该有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
对于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来说,建立文化的连续性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准确把握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非仅仅追求古风的热度。就像西欧在文艺复兴时期所继承的并非是历史上的某些负面因素而是精神自由的价值一样我们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捕捞那些真正的闪光点而非那些诸如“魑魅魍魉”之类的生僻字词。
或许有人会说《生僻字》仅仅是一首流行歌曲无需承担过多的文化批判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曲的流行恰恰反映了文化自身的某些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解构性的作品越来越多似乎只有充满解构精神的作品才能被大众接受但解构并非文化的终点我们期待的是那些鲜活且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化作品。那些被热炒的生僻字只能等待历史将其再次淘汰而那些能够真正代表我们文化的应该是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元素而非“怙恶不悛”“腌臢孑孓”等词汇。
本文作者尤雾是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化分析和艺术批评写作其文章常散见于各大媒体。【编辑:袁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