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它是无涯的荒漠;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很多爱来不及便已是终点。”
年少时,我常嫌父亲迂腐,如朱自清般对父亲的不屑一顾;十五年后,爷爷奶奶的离世让我深感父亲的孤寂与空虚。后,我成了家,更加明白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父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存在。
五六十年代的人,回忆中的父亲是春去冬来、风霜尽染的老槐树;七八十年代的人,记忆里的父亲是背驮全家、走遍东北西的老马;而对于我们九零后和零零后来说,父亲又像是那伴我们成长的小船,无论风浪多大,总是稳稳当当。
从“老槐树”到“老马”,再到“小船”,父亲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背后的父爱却是永恒的。毕竟,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父爱是生计的保障;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父爱则成为了生活的支柱。
我作为一个八零后,在我的眼里,父亲确如一匹老马。为了家庭,他不辞辛劳;为了供我和妹妹读书,他省吃俭用。我也曾年少轻狂,嘲笑父亲的迂腐,但如今回首,那些年父亲的付出是多么的伟大。
记得那年开学,我缠着父亲买新的文具盒。他跟人家软磨硬泡了半天,最后只便宜了一毛钱。我不屑,父亲却乐呵呵的。后来,他又添了一毛钱给我买了串糖葫芦。那时,父亲在我眼里就是个“抠”字。但现在我明白,那是父亲为我和妹妹的未来打拼的痕迹。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是成年人。大一开学前,我带母亲到专卖店买鞋,父亲却开始讨价还价。他的“俺,俺,俺”让我感到他是个大老粗。但当我看到他脚上那双破了鞋头的鞋和连鞋带都是用的布条时,心中满是心酸。他的爱是深沉的,无言的。
有人说:“孩子上了大学,便是和父母真正分离的开始。”的确如此。大学四年,寒暑假才能与父母团聚;毕业后,更是聚少离多。那些年奶奶的离世、父亲的落寞、以及后来对父母的思念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每当春节回家,父亲的关心总是无微不至。他会问我吃的好不好、工作累不累、何时结婚生子等等。他的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对子女的深深牵挂与关爱。我也时常调侃他成为妈妈的代言人。但母亲告诉我:空巢老人的寂寞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只是希望能和孩子多说说话而已。
是啊!我们一直在长大而父母却在慢慢变老。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却已经错过了许多与他们共度的时光。《论语·里仁篇》中讲到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既是为他们健康长寿而高兴也为他们年岁渐高而担忧。《游子吟》中的那句“报得三春晖”更是道出了我们对父母深深的感激与愧疚。
这些年因为工作忙碌我忽略了与父母的相处忽略了他们的感受也忽略了他们的期待。但当我看到父亲为我守候的身影时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与责任!这条路上有太多的风景值得我们去欣赏但最重要的风景始终是父母的望眼欲穿!
不必追赶时间的脚步也不必追赶远行的背影珍惜当下与父母共度的每一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无论何时请记得告诉老爸老妈:“别怕你们慢慢地走无论何时我一定在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