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关于林黛玉的形象,许多读者为之倾倒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她那超凡脱俗的气质。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似乎对功名富贵持有淡泊的态度,不仅“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还常常表现出“孤标傲世偕谁隐”的高洁情怀。对黛玉性格的解读并非如此单一。
深入探讨《庄子》与《红楼梦》的关联,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庄子》在《红楼梦》中多处出现,如宝玉读到《庄子》中的《外篇·胠箧》一则,其思想深深影响了书中的角色与情节。宝玉的许多想法也直接受到《庄子》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庄子的思想智慧渗透在各个章节。比如,当妙玉遭遇险境时,宝玉心中的担忧与忧虑正是《庄子》中“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云散”思想的体现。《庄子》提倡的“游于世而不辟”“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在书中多次得到了印证。
从字面和语句上来看,《庄子》的思想虽然深邃,但它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红楼梦》中的角色在无形中受其影响,展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比如,黛玉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超越性,但她的性格中也透露出孤僻与与世俗的对立。这种“孤傲”的态度在《红楼梦》中并非全面肯定,而是有着深刻的反思。
在《庄子》中,理想的人格是超越而又顺应自然的。这种人格虽然超越于“尘垢之外”,但又游于无始无终的大道之中,既能够保持独立又能尊重万物。这种超越并非与世俗对立,而是要在与世俗的和谐相处中实现。
具体到《红楼梦》中的宝钗和黛玉,二者常常被对应描写。宝钗能够“与世俗处”,却有“失己”之憾;而黛玉虽然保持真我、孤标傲世,却不能很好地“顺人”。将二者“兼美”,才是理想的人格,这也是《红楼梦》的一种隐喻。
庄子的思想强调谦卑与尊重。他虽然对污浊的世俗、黑暗的现实有着高傲的蔑视,但这种高傲是针对所蔑视之事物的不屈服,而非盛气凌人的傲气。反观黛玉,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也透露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傲气。
在《庄子》中,对万物的尊重不仅仅停留在“爱人”的层面,更强调“利物”。这种对万物的尊重与《红楼梦》中宝玉的种种表现有着内在精神的一致性。而黛玉对自己钟情的人能够倾情,但对其他人和物的尊重则显得不够。这种孤傲在《红楼梦》中并不被完全认同。
对于读者来说,对黛玉性格的解读因人而异。《红楼梦》的魅力正在于此,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其中的角色与情节。正如清人邹弢在《三借庐笔谈》中所记载的两个老朋友因为对黛玉形象的解读不同而争吵一样,这也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庄子》的思想对《红楼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理解这种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中角色的价值取向与性格特点。而对于黛玉的“孤傲”,我们应该在理解其超越性的也要看到其与世俗的和谐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