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此言虽有些刺心,但深思后却能让人豁然开朗。人们之所以生气、愤怒,其根源往往在于自身能力的不足。
近来,我翻阅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其中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上等人有本领没脾气,中等人有本领有脾气,下等人没本领脾气大。」尽管我不倾向于将人简单分类,但这句话仍引起了我对身边一些人的反思。
我身边就有一些人,能力并不突出,却常常嗓门高亢,架子十足。每逢遇到点事,他们要么怨天尤人,要么拍桌子瞪眼,仿佛全天下都欠他们一个交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人,他们说话轻声细语,遇事从容不迫。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南怀瑾先生所言的真理呢?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一个人的脾气和能力,就像天平的两端。一个人的本领越弱,其脾气就越容易失控;反之,本领越强的人,其心态则更加稳重。那些动辄的人,往往并非因为他们有自信,而是因为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无路可退。
那么,为什么说下等人没本事,脾气却最大呢?
本事不够的人常常心虚。他们缺乏真正的实力,因此容易陷入「心虚—暴躁」的恶性循环。他们的内心如同一个空杯子,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发出响声。而这种人常常用发脾气来掩盖自己的脆弱,用攻击性来掩饰自己的无能。
他们的认知范围狭窄,常常错把脾气当作魄力。他们的眼界限制了他们的格局,而格局又决定了他们的脾气。这些人常常困在自己的思维里,无法看到解决问题的其他可能性。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只会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应对——那就是发火。
他们的能量常常匮乏。南怀瑾曾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在哪,成就就在哪。」然而这些人常常把能量消耗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如计较一些琐事、抱怨命运不公等。这些内耗让他们在真正需要解决问题时已经筋疲力尽,只剩下用情绪来发泄。
他们缺乏对世界的敬畏之心。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里的「心中贼」指的就是自己的脾气。而这类人往往对世界缺乏敬畏之心,错把世界当作自己的对手。他们看谁都不顺眼,觉得全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
南怀瑾先生在讲《论语》时强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若连敬畏之心都没有,又怎么可能真正拥有实力呢?《礼记》中也曾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南怀瑾先生并非在给人贴标签,而是在提醒我们:脾气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脾气当作遮羞布来逃避自我成长。
真正的高手早已不再沉溺于「情绪游戏」,他们像打磨玉石一样雕琢自己,把抱怨的时间用来增强自己,把发火的精力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个人的脾气中就能看出他的修为深浅。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容易、动不动就生气的话,那么就停下来思考一下吧:我是否也在无意识地做一个下等人?还是应该努力成为一个上等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