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人士,都已经普遍认识到所谓的公开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精心排练的“表演课”。
在课前,教师与学生已经提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预演,甚至有时会多次排练以确保万无一失。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的表演如同戏精附体,将教师的睿智、学生的聪慧,以及教师的耐心与亲和力、学生的求知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形式化倾向的公开课也引来了诸多质疑和批评。
部分人认为这种公开课毫无意义,甚至觉得公开课制度应当被取消。他们认为这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排练的公开课,除了可以为教师职称评定提供帮助外,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价值。
我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对公开课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和简单的层面。尽管公开课确实存在诸多缺陷,但它依然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从公开课的备课与上课流程中可见一斑。
教师在准备个人备课阶段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等,建立起课程设计的框架,并逐步完善教学步骤、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等多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会重新认识如何备课、如何上课,还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和短板。
进入集体磨课环节后,学科组的老师们会对教学方案进行全面梳理和质疑,提出改进方案。这种头脑风暴式的交流有时会带来意外的启发和收获。经过多次的碰撞和磨合,最终会形成一套更加充实和完善的教学方案。
然后进入试课观摩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科组老师会去听真实的课堂授课,甚至邀请区县教研员参与其中。通过真实的课堂表现,可以充分出问题,进一步提出质疑和改进方案。
最后是正式的公开课环节。虽然会有其他学校的老师来听课,但也是对老师和学生的一个展示机会。不同的老师可以从同一节公开课中学到不同的东西,如教态的优雅、语言的言简意赅、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等。
从准备到举行,公开课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深入备课和研讨的机会。对于上课的老师和参与磨课的学科组老师来说,每一次的公开课都是业务水平的一次蜕变和提升。对于观课的老师来说,也可以从中学到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虽然公开课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比如有些老师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装扮或采用双师课堂等形式来增加看点。然而无论如何表达和呈现,公开课对于教师的成长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存在争议和批评,但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对于那些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公开课,我则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教育应当注重实质性的内容和过程,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喧嚣。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而不是仅仅为了“表演”而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