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茅雯婷的学习之路
背范本、模仿佳作,这在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是常见的情况。尤其是在中、高考的考场作文中,高分佳作犹如指南针,引领着作文学习的方向。但长久以往,不少孩子的作文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的倾向,读起来仿佛都遵循着同样的套路,或是好词好句的堆砌,令人感到晦涩难懂,缺乏真实的情感和观点。
今年上海中考也有一位考生因模仿式写作而遭遇了惨痛经历。这位考生的正常水平在130分左右,但因模仿两篇几乎一模一样的真题作文而为抄袭,最终得分零分。这引发了关于如何正确运用范文的思考。
对此,苏老师持有自己的观点。她是哈尔滨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有着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她并不推荐使用作文选作为提高写作的捷径,认为这样会限制孩子的写作能力发展。她解释说,作文选里的文章往往是家长或老师期望看到的,而非孩子内心真正想表达的。
苏老师并不反对孩子背好词好句,但她强调,如果仅限于此,而不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和事,写出的文章将会缺乏新意。例如,许多孩子在描写春天时都用“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但实际上的春天可能各不相同。苏老师建议孩子们去真实地感知和表达他们身边的春天。
那么,不使用作文选,范文又该如何利用呢?苏老师建议,现在的小孩应该多读书,特别是读名家的名篇名著。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读物。如一二年级的孩子适合读绘本,因为低年级的作文多以看图写话的形式出现;而三四年级的孩子则开始读故事,通过故事学习如何从事件中塑造人物性格;到了五六年级,可以开始读名著。苏老师强调,读书的内容不应偏科。
因材施教是关键。苏老师提出,对于不同基础的孩子,应有不同的对待范文的态度。对于写作困难的孩子,应首先学习范文的整体构架;对于写作风格中规中矩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学习范文的细节和修辞手法;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孩子,则可以通过学习名家的立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现今的校外教育市场中,作文补习班异常红火。但苏老师认为,如果家长有时间引导孩子,就不必额外报作文补习班。例如在旅游前做好攻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有更深的体验,也能让他们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苏老师强调小学阶段主要是打作文基础。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孩子去感受身边人的爱,这种爱可以来自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甚至是陌生人。通过感受这种爱意,孩子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此篇文章由李淑平编辑整理,丁晓校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