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领群山”的匾额,原坐落于泉州东岳庙的处,是南北通行的要道“大石坊”上方的中心之匾。此匾立于清初,四个大字简洁而稳重,没有留下书写者的署名。它曾被误认为是李光地或洪承畴所书,但据考证,实为黄志遴仿照米芾的“第一山”三字,额外添加了一个“万”字而成。
黄志遴是明末清初晋江地区的才子,于清顺治年间连续进士。资料记载,黄志遴是福建人在清代经由科举考试出仕的先行者,其在科举选拔中屡次独占鳌头。身为学问家,他的学识与造诣自是非凡。相传他在创作“首领群山”之时,为求完美,耗费了十万张纸才最终满意交付。
泉州东岳庙,又称凤山东岳行宫,是泉州古城五岳中的一岳。岳字在此代表着高大的山峦。东岳庙坐落在清源山脉的凤山山腰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其大殿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现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主要供奉东岳大帝等神灵。东岳大帝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百姓尊称为泰山神,象征着山的化身。在《封神榜》等影视作品中,东岳大帝常以黄飞虎的形象出现,其子则为黄天化。每年的三月廿八是其诞辰日,众多信众前来烧香祈福。
东岳庙可谓是泉州的重要圣地之一。在清末以前,东岳庙前的古道上林立着众多牌坊。从东岳山眺望泉州古城,紫帽山如同古城的屏障,东西双塔下古东门两侧的城墙延伸而去。当时,除了牌坊众多外,凤山上坟头遍布,曾是乱葬岗的景象。
据《晋江县志》记载,泉州古城内外曾有399座牌坊,其中包括宋、明、清各时期的牌坊。至道光十年(1830年)仍有195座幸存。在道光、同治年间,牌坊的数量剧增至200座以上,其中以泉州城内和东门外的仁风街最为集中,共有140余座。
时光荏苒,1926年东岳行宫遭遇,“首领群山”的匾额也在那年倒塌,现被珍藏于开元寺中。在“破四旧”运动中,东门外的数座贞节牌坊因妨碍交通被公路部门拆除。随后,东门外仁风街上的许多牌坊也陆续除,其构件被泉州文化管理部门收藏于开元寺内。
近年来,凤山东岳庙进行了重建。新筑的白石牌坊式大门上刻有“东岳行宫”四字,其下则是更为醒目的“首领群山”。庙中的守望老人告诉我,此东岳行宫规模宏大,在全国堪称首屈一指,因此得名“首领群山”。我虽无法反驳此说,却也心生疑惑。
关于“首领群山”中的山字,我认为可能指的是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等地,主峰玉皇顶海拔高耸。它是古时帝王告祭天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对于黄志遴为何书写“首领群山”四字的原因,我推测其与“石敢当”有相似之处,具有驱邪避害的民间功能。泉州著名的清源山就位于城北,是周边较高的山峦之一。“大石坊”为官方与民众共同兴建之物,而清源山脉之凤山因墓葬较多,可能阴气较重。“泰山”之“首领群山”被用来协调与平衡此地的气场。
现今,“首领群山”的匾额安放于开元寺西塔附近。那里有古塔相伴、茶花环绕、每年三月又有粉红色的樱花如约绽放。
关于“首领群山”的另一种说法也不容忽视。有老者曾言:古时称为“山”,唐代始建的泉州开元寺因规模宏大被誉为“万山之首”、“大开元寺”。如今开元寺规模虽仅及唐时的三分之一,但昔日之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