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读书笔记800字

2025-04-2808:57:11常识分享0

生命的终结并非是对生命的对立,而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节选自《盲柳,及睡女》作者村上春树

在深夜合本后,灯光的照射似乎带着些许的模糊。尽管眼皮重得难以提起,但我的大脑依然清晰如初。四周围被静谧的夜色笼罩,除了偶尔呼啸而过的汽车声摩擦地面,世间似乎只剩下无声的宁静。

在品读《渡人者》时,我未曾预料到最先触动的题目竟是这两个字。最初想要落笔的也未必如此。我反复思考,与这本书最为契合的命题竟是村上春树先生的观点。虽然这并非我想表达的主题,但也不无道理:每个人或许都会在生与死之间做出一次选择。

读后感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正如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并不想在此深入探讨生死虚无缥缈的探索。相反,小说中女主角心灵境遇的来回反复或许更能触动我的心弦。从某种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隐喻和内心的投射。

回忆起小时候,我更加偏爱文学。相较于枯燥无味的哲学和已成为历史的过去,文学中的某些元素永远都是时新的、充满吸引力。我曾经一度毫不犹豫地将汉语言文学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专业,但最终因几分之差调剂到了历史系。现在回想起来,我竟未感到遗憾——得到的未必是最好的,没有选择的也未必不是一种选择。

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在大学生活的开始阶段,我曾竭尽所能地搜集转专业的资料,试图跳出命运的安排。虽然许多人给予了我支持和劝导,但最终我还是未能逃离命运的洪流。

我们或许都曾像迪伦一样反抗、挣扎于宿命的怪圈,但我们不是迪伦。我们是伊莱扎所说的那些勇敢闯荡荒原却被同化成魔鬼的年轻灵魂。我们也曾试图反抗、逃离,但最终却与恶魔为伍。

在大学军训结束后,我选择了留在历史系。最终我下定决心,原地待命。我不是迪伦,在我未遇到我的“崔斯坦”之前,我选择成为乔纳斯。即使我并不像乔纳斯那样安于现状,但那份虚无缥缈的温暖依然能让我心安。

就像我们班成绩优秀的同学总是比我更关心成绩一样,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拥有越多选择的人在抉择时也越艰难。因为得到的越多,放手的也越多。但人们总是不愿轻易放手,反复掂量、左右为难。

对于迪伦来说,找回崔斯坦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去。对她而言,除了这条路她别无选择。这种不择而择的决策,输掉的并不重要,而赢了则是有崔斯坦的世界,这无疑是一场值得的赌局。

小说的结局往往都是历经千险后重获新生。麦克福尔给出的结局从迪伦决定寻回崔斯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他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人,而她也是他放心不下的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并不出奇。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现实并非小说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实是:当你再次苏醒时,你的“崔斯坦”可能并不在你身边。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朱门白首

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