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之高跟鞋的魅力》
《水形物语》仿佛是一部描绘后爵士时代的爱情童话,故事的主角被命名为《灰姑娘的邂逅》。
艾丽莎,她就是现实中的灰姑娘。在研究所里,她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清洁工,朋友稀少,常常被人轻视。在童话里,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成为舞会上最神秘的嘉宾。当艾丽莎踩上高跟鞋的那一刻,她变成了蓝色水下世界中最美的舞者。
“因为你的存在,我眼中满含爱意。”这是对艾丽莎最美的赞美。
高跟鞋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那时,高跟鞋最初是屠户的穿着,他们垫高脚部以防血污。古埃及的高跟鞋通常由小块皮革制成,鞋面的绑带设计酷似“生命之符”。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跟鞋在贵族中流行开来,成为地位的象征。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高跟鞋的样式越发夸张,其跟部以软木打造,成了当时的“时尚高峰”。不仅如此,在中世纪,君士坦丁堡的时髦人士也引领了高跟鞋的新风尚。
进入现代,高跟鞋在全欧洲风靡。无论是美第奇家族还是都铎王朝的成员,都对高跟鞋情有独钟。这一时期,无论男女都认为穿高跟鞋能够更好地修饰身形。就连太阳王路易十四也痴迷于高跟鞋,不仅自己穿,还推广至整个凡尔赛宫。
在,虽然高跟鞋的历史不如古埃及那么久远,但在清朝之前,已有高跟鞋的踪迹。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发明的可拆卸鞋跟木屐,是古代高科技高跟鞋的代表。而京剧中的跷鞋,则是独有的高跟鞋,其窄小的鞋身和跷板设计,需要演员仅靠前脚掌着地用力,表演难度极大。
高跟鞋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单品。制鞋大师克里斯提·鲁布托曾说,他讨厌那些只看重舒适度而忽视高跟鞋本质的人。艾丽莎的朋友泽尔达每天都被高跟鞋折磨得崩溃,但仍然坚持穿。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跟鞋带来的不仅仅是舒适,更是一种体面和自信。
张爱玲曾说过:“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高跟鞋,但全世界女人都欠他太多。”这正是对高跟鞋魅力的最好诠释。穿上高跟鞋,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掌控世界的错觉。它的诞生,就是为了让人看起来更体面。尽管追求体面可能辛苦,但正是这种辛苦与付出,才让人们对高跟鞋趋之若鹜。
人生虽短,但追求美丽与体面的脚步,决不能停止。正如那双又一双的高跟鞋,跟虽高,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