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岁月之笔的思绪
===========
二〇二五年的清明时节,
今天一早的感悟
今天恰逢清明!提及清明节,不少人知晓其也称为寒食节,而背后蕴藏的故事颇具深意。今天,让我们一同追寻古文中的这段历史。
--
昔日晋国,晋侯赏赐那些随同他逃亡的臣子。介之推并未言语,却并未忘记。在艰难的日子里,介之推与重耳曾共度患难。当重耳饿得几乎时,介子推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喂给重耳。重耳康复后,介子推并未追求任何回报,只希望晋侯能成为一位英明的君主。
多年后,重耳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他开始封赏那些与他共渡难关的臣子,但意外地遗忘了介子推。而介之推的故事与并非简简单单。
《古文观止》里的对话
介之推说:“献公众多,唯君上为天下所依。天意未绝晋国,必有其主。主持祭祀者非君上不可。”其母曾劝他求赏,但他认为贪图天功非君子所为。他选择了隐居,与母亲一同离世。
晋文公的懊悔与反思
晋文公未能找到介之推,便以绵上之地作为他的祭田,以此纪念自己的过失并表彰善良的人。这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当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寻找介之推,但介之推并未出山。有人献计欲引其出山,结果介之推与其母亲双双被火烧死。此情此景令晋文公悲痛不已,遂定寒食节以作纪念。
重耳的感悟与清明节的形成
第二年寒食节后,重耳再次来到绵山的那棵柳树下。经过火烧的柳树竟然重新焕发生机,重耳心生感慨。他将柳条编织成环戴在头上,以此缅怀介子推。他将那棵柳树封为“清明树”,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祭祀,更是对生命、起源和归宿的反思。
我们后人的启示
我们作为后人,在清明节这一天去祭祀祖先时,更应该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而不是一生都在追问那些无意义的问题。作为人,我们更应珍视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承。
这就是足够的感悟了!
岁月如梭的笔记 历史随笔与感悟 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分享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