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的妈妈在高三过半时对小杨的高景做出了一个评价,她以一种半年来参加家长会的情况为基础,提出小杨也许只能考取一个“三本”院校。这样的预期在许多家庭中或许都有些尴尬,但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估计。
老杨对此哼了一声,小杨则反驳道:“三本怎么了?不也是本科吗?”诚然如此,虽然三本在某些层面上来说仍然是本科,但是这背后其实也有所区别。如以“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为例,尽管它确实是本科层次,但与“北京交通大学”的底蕴与知名度仍有差距。
对于老杨夫妻来说,让小杨进入一个“朴实有华”的三本学院,意味着要承担每年上万的学费。换一个角度看,上的校名却能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学院的名称也在发生变化。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普遍认为需要更多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独立学院应运而生。这些学院最初并不叫“独立学院”,而是被称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它们依托于公立大学,由社会出资支持。
在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建设浪潮中,经济发达但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最为积极。这些学院单独招生、单独收费,虽然学费较高,但却让更多的孩子有了上“本科”的机会。由于是新建校,社会认可度不高,多数这样的学院只能在高考录取的第三批次招生,这也是“三本”的由来。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不仅解决了许多孩子的上学问题,也缓解了高校的财务压力。这些学院对于新进教师的门槛相对较低,硕士学历即可,这也导致硕士毕业生成为这些学院教师队伍的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院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教育质量也有所提升。部分独立学院开始打破“三本”学校的刻板印象,吸引了高质量的生源。尽管独立学院的学费并不便宜,但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薪资水平却并不差。
以某省为例,民办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在获得面试机会和起始薪资上与公办高校相差无几。即使是在转设为民办高校的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同样有机会在就业市场上获得不错的薪资水平。
对于像小杨这样的学生来说,不必过于担心只能就读于“三本”或独立学院。选择一个认真办教育的学校和长跑型专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研究生,关注行业信息,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人生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然后全力以赴,这才是最重要的。愿所有正在为未来努力的学生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梦想。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