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推动了混凝土工业的进步。因养护不及时所导致的混凝土结构早期开裂问题,一直是建筑工程质量关注的焦点,也是质量监督的重点。
混凝土在浇捣后,其逐渐凝结硬化的过程主要得益于水泥的水化作用。这一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混凝土浇注成型后需要及时进行浇水覆盖保湿养护,以确保混凝土表面维持一定的湿润状态。为防止水分过快蒸发,通常还会使用塑料薄膜、麻袋片或草袋等覆盖材料。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养护的要义——浇水养护,保持湿度平衡,保证水泥水化反应的顺利进行。
养护的技巧——科学掌握时间,综合应用方法。
一、混凝土养护方案的规划与执行
1. 确定养护时间
起始时间的确定:依据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进行保湿养护。特别是对于平面结构,宜在浇筑成型后立即使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保湿。通常在浇筑后的12小时左右开始进行保湿养护。
持续时间的设定: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现场条件、环境、结构部位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2. 选择合适的养护方法
根据现场环境和结构需求,养护方法包括洒水养护、蓄水养护、覆盖保湿养护、涂刷养护剂养护等。对于大体积基础混凝土,建议采用覆盖养护方式。地下室及上部结构等部位可采用洒水或覆盖养护,必要时可喷涂养护剂。平面结构特别是楼板,应使用塑料薄膜及时覆盖保湿。
对于楼板底面等易被忽视的部位,也需进行喷涂覆盖养护剂进行养护,确保不遗漏任何部位。
3. 维护适宜的养护温度
混凝土养护期间需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受环境影响而产生温度剧变。内外温差和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均不宜超过20℃。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内外温差,以满足设计要求。
4. 控制湿度稳定
混凝土的收缩不仅与温度有关,还受到环境湿度的影响。环境相对湿度越低,干缩值越大。需要控制养护湿度,确保混凝土得到有效的潮湿养护。
1. 制定混凝土养护方案时,需综合考虑现场条件、环境、结构部位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多种养护方法进行综合应用。
2. 及时开始浇水养护,确保混凝土初凝前后得到妥善保养。
3. 确定最短养护时间,同时考虑其他如混凝土组成、环境条件等因素,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4. 停止洒水养护的时机应依据当日最低温度来判断,同时需注意控制混凝土内外及与外界的温差。
5. 塑料薄膜等覆盖材料需混凝土表面并保持有凝结水,方能达到有效养护的目的。
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早期开裂的问题,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