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年的考研统计数据,考研人数已经突破了四百五十万大关,这一数字的背后,除了应届毕业生的加入,还有那些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人群。受到和双减的影响,不少留学以及补课班老师也选择回过头来参加考研,使得今年的竞争愈发激烈,录取率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考研大军中,考生们的出身背景各异。一部分考生来自985、211等名校,而另一部分则来自“双非”院校。在这考研的道路上,公平与否,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部分高校被一些考生列入了“考研”,他们认为这些学校存在对“双非”院校的,并且在评分时故意压低分数,这让许多来自“双非”的考研感到投诉无门。
回顾往昔,尤其是在2019年之前,某学校在调剂办法中曾明确提出优先接收高质量的调剂学生。尽管现在这一规定已被撤销,但作为一所985重点高校,他们仍然更倾向于接收来自重点高校、具有科研潜力的本科毕业生。
虽然不能直接称之为“”,但仍有考生分享了调剂志愿的截图,供大家参考。对于分数较低的考生,报考这所学校时需特别谨慎。关于广西师范大学,有传言称他们只追求优质的生源,对于不想要的生源会故意压低分数。该校的复试率仅为50%,且需要交纳280元的复试费用。
令人费解的是,有些学校会在深夜发送复试通知,并且接受答复的时间仅限两个小时。如果考生有早睡习惯,第二天早上看到消息可能会感到非常气愤。华南师范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对二本的调剂生并不热情,而温州大学在预科调剂时虽给出希望,但最终仍会拒绝部分考生。
有些学校的操作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例如某考生的信息已被学校老师获取,经过36小时的锁定期后,眼看就要进行面试了,教导处却突然来电质问为何没有在招研网继续填写信息,并告知其失去面试资格。这令人不禁怀疑学校的责任心。
具体到专业层面,华南师范大学的某些专业如化学教学论可能使考生的分数难以达到线;大学的心理系、扬州大学的某些学科以及燕山大学的通信专业等都有压分现象。还有山西大学的心理系也被指压分严重。
也有一些学校的操作令人哭笑不得。如某艺术生收到重庆邮电大学的复试电话邀请,但研招网的复试通知却未收到该生的信息。另外武汉纺织大学、汕头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被部分考生戏称为“海王三剑客”,他们的操作常使考生在忠诚与选择之间摇摆不定。
考研过程中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填报志愿和调剂时,若不慎选择了被列入“”的学校,可能会白白浪费一年的努力。因此考生在填报时需谨慎选择,避免因学校的不当操作而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