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畔的墨香
床头的书籍,亦被称为“枕畔宝典”,是卧室内常见的一道风景。人们常常在临睡前翻阅,体验其中的乐趣。这些书籍的种类繁多,从历史到哲学,从科学到文学,应有尽有。
古人读书并不局限于书房之中,他们往往在各种场合随意翻阅书籍,无论是枕边、橱柜、案几还是窗台,只要有书的地方,他们的目光总会被吸引过去。书香袅袅,触手可及。
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对“枕边书”情有独钟。他的读书方式独树一帜,游刃有余。他曾写过一篇短文《三上论》,讲述了他的读书习惯:“无论是骑在马上,躺在枕边,还是坐在厕所中,我从未离开过书。”钱思公、谢希深和宋公垂等名人也以独特的读书方式闻名于世,他们不仅在坐时读书,就连躺在翻阅、在上厕所时也会朗读。
陆游作为南宋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位藏书家。他的生活中充满了书香。他钟爱在枕边读书、作诗,以“枕上”为题的诗作便有五十多首。他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春光渐逝的岁月里,他躺在小,书堆得如山高,书香弥漫在帷幔之中。
古人把窗前枕边读书视为一种雅致,一种休闲养性的方式,并以此为题写进了诗里。李九龄向往隐居山中,枕着清风读书的生活;李清照晚年虽身体欠佳,但依然喜欢翻阅枕边书,抒发闲情。
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渔也是爱读枕边书的典型。他的枕边常放置一些闲书,如《》。他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以此为契机研究生活乐趣。他的《闲情偶寄》被林语堂誉为“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在闲暇的时光里,倚靠着床柜枕头,随手翻翻书籍,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与享受。就如“雨巷诗人”戴望舒在诗中所说:“窗头的明月和枕边的书,这就是我的快乐。”鲁迅先生也喜欢在枕边翻阅闲书,他在杂文中谈及此习惯时表示,翻阅书籍往往能带来一种比较和发现的乐趣。
不管是何种方式、何种场合,爱读枕边书的人总能从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满足。书不仅是知识的源泉,更是生活的调味品。每一本枕边的书都像是生活的伴侣,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宁静的夜晚。
- 作者-
刘琪瑞,山东郯城人。作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他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其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与赞誉。他通过笔触将生活的琐碎化为文字的韵律,用情感书写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