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读后感20字

2025-04-2815:02:58常识分享0

安徽中考语文考试今年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环节是什么呢?究竟是何缘由?

众人讨论的焦点之一在于首次出现在试卷上的一首小学二年级的诗——《登鹳雀楼》。此诗在华夏大地上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却难住了不少考生。为何会如此呢?

很多考生在答题时并未因为忘记这首诗而失分,而是由于他们平时没有过多关注这首诗。加之在背诵时,许多与“楼”相关的诗篇混淆在一起,使得他们的知识体系变得混乱。这也是很多考生背诗的通病,无论是哪首诗,他们能流畅地接续下去,但对于开头第一句却常常记不清。

另一个引发众人关注的焦点是文言文的考查篇目——《河中石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篇文章作为考试内容引起了广泛讨论。

争议的焦点在于,今年七年级的课本已经删除了这篇文章,新课标中也未再收录此文。许多老师在复习时都信誓旦旦地告诉学生,《河中石兽》绝对不会被考到。甚至有老师拍保证,让学生对此深信不疑。当考试成绩公布后,不少学生对此大感失望。

作为一名有着16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并一直负责初中毕业班的教课工作,我对中考语文的变化有着自己的见解:

一、中考与高考有着相互呼应的关系,十分注重知识的衔接。高经常会考察一些初中的诗文,这样的安排并不令人意外。同样地,初中考查小学的诗文也在大家的适应范围内,这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

二、中考语文正逐渐向高考模式靠拢。安徽中考多年未涉及语法考试,但近两年开始出现语法题目。过去文言文的考查范围仅限于课内,但从2017年开始,出现了课外文言文阅读,这与高考的趋势是一致的。像高常考的诗歌赏析题目,迟早也会出现在中考试卷中。我们在备考时不能只局限于初中的模拟试卷,让学生接触高考试卷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考型越来越灵活多变。教育的步伐势不可挡,“双减”就是很好的证明。怎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呢?关键在于知识的掌握过程。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一劳永逸。靠各种培训班来提高分数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

四、依赖的做法将成为过去。以安徽中考语文为例,在2019年之前试卷结构相当稳定,让有经验的老师都能预测当年会考什么。随着考试纲要的更新和,这种的做法已经不再适用。例如,《河中石兽》这篇课文的突然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变化告诉我们,不能盲目依赖来备考。

五、对于《河中石兽》这篇文言文的突然出现,我深感经验有时会成为陷阱。许多老师因为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而忽略了这一可能被选为考点的文章。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次考试和每一次教学选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而不仅仅是作为的研究者。我们应该始终坚守教育的初衷,用心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