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趣话》记载,某日苏轼在友人家做客,忽有急事需离开,主人虽极力挽留,但苏轼仍决定离去。友人指着桌上的果品,以谐音出句试苏轼才思:
果中藏妙语,早里须从容。
此句中,“果中”谐音“幸早”,“妙语”与“里”结合成“幸早里”,意指还早,不必急;而“须从容”则是提醒访客不必急于一时。苏轼应声对出:
事中有玄机,奈此需当归。
此句既回应了主人的挽留,也以“事”、“玄机”、“需”和“当归”构成了一副妙趣横生的对联。“当归”二字双关,既指材也隐含“需从长计议”之意。
再说苏小妹,传为苏东坡的妹妹,才貌双全。有求婚者纷纷献上诗文以表心意,但其中不乏平庸之作。苏小妹便在一位叫方若虚的求婚者的诗文后题了一副针对其文采不佳的对联:
笔下词少精华,胸中韬略无。
东坡见后,略一沉吟,在每句末尾各加一字,变为:
笔下词少有精华蓄,胸中韬略无穷妙计藏。
这样一改,小妹的原意就完全反转了,方公子见后大喜,但东坡却借机以一首小诗婉拒了其求婚。
明代江盈科《雪涛谐史》述一书生家贫但情义重。他为友人祝寿时因无酒带一瓶水去。敬酒时他说:
君子之交淡如水。
友人听后深感其意,回道: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人一唱一和,展现了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
明代李东明小时有“书生脚短”对“天子门高”的故事。其智对皇帝的故事虽史书无明确记载,但却传为佳话。说有一次明代宗召见李东阳和他的父亲,东阳代答礼节问题,答道:
礼尚往来有度数,嫂溺叔援乃权宜。
其意是礼义并非僵化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变通。此言深得皇帝认可。
“明察秋毫”一联的出处和主人公也众说纷纭。这副对联工整且富于深意,被广为传颂。其内容是:
小子暗藏春色去,大人明察秋毫来。
这副对联的妙处在于其双关语和成语的运用,展现了语言的巧妙和智慧。
王洪幼时聪慧过人。《评释古今巧对》中说他用玛瑙压书的故事出了一句对句:
玛瑙原非马脑物,琅玕乃是玉般真。
玛瑙与马脑虽音同而意异,“琅玕”与“玛瑙”相呼应,既展示了字形之美又显露了语言的巧妙对应。
解缙的故事则流传甚广。他少时家贫却才学过人。《楹联大典》中说他以一副对联描述了父母的工作:
严父肩挑日月担子重,慈母手转乾坤织布忙。
这副对联既体现了父母的辛劳也展现了解缙的才情。横批的“家和万事兴”更是点睛之笔。
朱元璋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的一副对联的背后故事。据说他看到一户人家的对联时大为惊讶,这副对联是:
指星斗以定门第贵贱,惊天地而现人家动静。横批:先斩后奏
此联的意境和气魄都十分宏大,显示了对联的无穷魅力与创造力。
至于的语言文字中因停顿不同而产生不同含义的现象更是让人觉得有趣。《古今绝妙对联汇赏》中记述了祝允明利用这种特点写出的两副截然不同的对联的例子。他以不同的停顿方式让同一句话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展现了对联的无穷变化与魅力。他的这种把戏让人叹为观止。
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