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脉络中,“多喝热水”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关心之语,它承载着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和健康理念。
近期,一个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人何以爱喝热水到了国外?”究竟是何原因让大部分人养成了饮用热水的习惯,而外国友人却相对较少见此习惯呢?
《生命》深入探讨,邀请了中医学会的学术顾问温长路先生解读“多喝热水”背后的科学含义。
人的热水文化发展史
面对感冒、痛经、嗓子不适等症状,国人最常提及的缓解方法便是“多喝热水”。这一习惯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远古至今,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远古至陶器时代
数万年前,陶器底部留下的烟熏痕迹和内部的水垢揭示了古人已开始烧水饮用,这表明热水饮用习惯的起源。
古代与热水
公元前5世纪,《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病至而治之汤液”的记载,显示出当时人们已将热水的认知从日常饮用提升到保健层面。
宋元时期的茶文化与热水
茶馆、暖水壶等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保存热水的重视,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白开水亦被称作“茶”。
民国至今的倡导
随着西方细菌学说的传入及霍乱等的爆发,大力倡导民众饮用热水以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
中外饮水习惯的差异
为何外国人较少饮用热水?这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历史文化背景
西方文化中更偏爱冷饮,如咖啡和葡萄酒等传统饮品通常无需加热。
医学观念的不同
我国受中医理念影响,更重视饮用热水的重要性。
热水的多重益处
《孟子》中曾提及“冬日则饮汤”,这里的“汤”即指热水。传统医学认为多喝热水,尤其在寒冷的季节,对健康大有裨益。
帮助消化
经常饮用温水可以平衡水之寒凉性质,有助于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
驱散寒气
对于体质虚寒、脾胃不佳的人群,如儿童、老人等,常饮热水尤为适宜。
促进血液循环
痛经的女性通过饮用热水、热汤等可以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研究显示,适量饮用热水还有助于调节中枢系统功能、促进睡眠并减少负面情绪。
水讲究与注意事项
提倡饮用热水并不意味着水温越高越好。过热的饮食或水可能对食管造成慢性损伤和炎症。
不同体质与水选择
普通健康体质: 推荐饮用35~45°C的水;对于怕冷人群, 可选择稍高的水温但不宜超过50°C;而对于热性体质, 常感口干咽燥等症的人群, 宜饮用约25°C的常温水。
特定场景下的水温要求
服时, 水温不宜过高, 以免影响效;煎时, 首次加水不宜过烫, 一般控制在50~60℃之间;而对于泡茶, 不同种类的茶叶对水要求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