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观察
近期,快手在2024年Q2交出了令人瞩目的财报:总营收同比增长11.6%,达到310,经调整利润更是大幅增长74%至47。尽管业绩亮眼,市场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下跌。许多投资者对此感到困惑:为何大幅盈利改善却引发市场大跌?难道利润增长并非如预期那般乐观?
市场上有不少分析人士对快手近期的市场表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指出,电商作为快手的核心业务形态,在2024年Q2的GMV同比增长仅为15%,这表明平台增长可能面临瓶颈。这一观点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成为了一种主流观点。
在我们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不同的观点。快手当前的市场表现确实受到电商行业的影响,但问题并非简单的增长问题,而是如何优化机制以提高货币化率。平台仍有存量空间可挖掘。快手虽发迹于电商,但如今需要丰富产品形态以改变市场观感,外循环广告成为关键。快手的“后劲”实则蕴藏在生态内部,关键在于如何激活变现。
值得注意的是,快手的电商货币化率行业最低,仅为3.8%。这一数字远低于其他电商平台。究其原因,与快手的内容分发逻辑息息相关。快手重视私域流量的培养,而抖音则更依赖算法掌握流量分发权。这种模式下,平台相当于向主播“让利”,牺牲部分货币化率给免费流量。
任何模式都有其利弊。快手也不例外。私域流量虽然有利于提高主播黏性,但也导致平台固化,影响商业化效率。对于快手来说,首要任务并非直面行业的压力,而是挖掘存量利润,提高货币化率。
若简单计算,假设快手货币化率提升1个百分点,全年便可多收入118,且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部分收入足以拉动市值大幅增长。优化货币化率是快手潜力的重要一环。
为了走出独立行情,快手需要降低对电商的依赖,改变企业“定性”。简单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外循环广告,降低以电商为主的内循环广告收入。事实上,快手已经在努力引进更多产品业态,如短剧、本地生活服务、房产销售等,以推高货币化率。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快手的挑战在于扭转市场对其观感,从一家“电商公司”转变为一家“流量公司”。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变化莫测之时,通过多业态对冲下行压力。目前,快手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商业化水平,而外循环广告的性价比更高。接下来我们将更关注外循环广告和非电商广告的收入情况。
快手从早期的gif图制作工具进化为短视频平台,再到现在面临业务结构优化的挑战,其运营战斗力一直可圈可点。接下来,验证快手的天花板究竟有多高,就看其成效了。我们期待快手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更加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