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垂钓时遇到水流的情况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大雨滂沱时,走水的机率大大增加。对于喜爱手杆垂钓的朋友来说,面对水流,浮漂的稳定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挑战。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起初抛竿时,浮漂似乎安稳无恙,但当鱼饵到位后,它却开始缓缓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逐渐下沉,直至最终完全淹没在水中,这就是我们俗称的“阴漂”现象。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是否有哪种浮漂能有效地抵抗水流呢?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个问题,并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互联网上搜索“抗水流浮漂”,你会看到各种造型奇特的浮漂,如扁形、三角形、镂空型以及带有凹槽的。商家会夸大其词地宣传其产品,声称专为风浪、流水设计。买回家使用后往往会发现并不如描述的那么出色,可以看看那些真实的消费者评价。
关于这些抗水流浮漂的效果,我的观点是它们确实有一点点作用,但绝对无法完全解决问题。具体来说,效果如何还是取决于水流强度。如果水流非常猛烈,那么什么浮漂都难以发挥作用。对于手杆垂钓而言,当水流较小时,可以采用无漂钓法,即绷尖子钓法。那么对于小走水的情况呢?对于小走水,那些专为抗走水设计的浮漂确实能发挥作用。但我认为,没有必要为此花费太多,因为普通浮漂只要选择得当、使用,同样可以解决问题。
在选择浮漂时,我建议优先选择细长身型的浮漂。然而在面对走水情况时,我们应该选择枣核型浮漂,并且漂身越小越好。在确保看得清的前提下,漂尾也应尽可能细一些。如果眼神不好使,可以选择两目或三目加粗的浮漂,或在浮漂漂尖加一颗醒目豆以辅助观察。细漂脚、细漂尾、小而短的漂身的设计都是为了减小水阻,即使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也能让浮漂沉得慢一些,从而增加垂钓的稳定性。
如果你正在为选择浮漂而犹豫不决,我建议你可以先尝试选一只吃铅较小的浮漂,并采用跑铅钓法进行尝试。在使用跑铅钓法时,最好配合短子线,因为子线越短越灵敏,对于钓鲫鱼来说,十公分以内的子线是理想的选择。如果即使这样浮漂还是站不住,慢慢被水流淹没,那么可以考虑换用更大一号的浮漂。
另一个选择是正常调漂,但此时应选用比平时更大一号的浮漂。例如你平时用2克的浮漂,遇到走水情况时可以考虑用3克甚至4克的浮漂。大号的浮漂意味着需要使用更大的铅坠,这样整个线组的平衡系数就会增大,就不太容易被水流这样的外力所打破。
需要明白的是,在走水这种特殊情况下,小浮漂的灵敏度并不一定就优于大浮漂。因为小浮漂的牵引力不够强,可能会导致线组发生弯曲,从而影响信号的及时传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走水给钓鱼人带来了不便,但对于鱼儿来说却是舒适的体验。因为走水会增大水中的溶氧量,使鱼更加活跃、咬钩也更加有力。所以不必担心鱼无法拉动浮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