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的征途上,三年级是一道分水岭,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不少家长对此感到困惑:为何曾经语文成绩优秀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却难以保持高分了?这背后隐藏的缘由颇多值得探讨之处。
主要原因之一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参差。在阅读具有较大难度的课外文章时,许多学生由于理解能力不足而失分严重。作文的挑战也让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课本单元习作的范围是固定的,但想要在作文上取得好成绩,仍需下一番功夫。
特别是在作文之外,阅读理解的挑战尤为突出。由于每次考试的阅读理解题目各异,题型多变,若没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思路,再不懂答题技巧,那么学生在面对课外阅读时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不知所措,丢分自然在所难免。
针对这一问题,小徐老师今天为大家揭示一些三年级孩子必须掌握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
一、解释或赏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学生需掌握的重点是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来解释文中词语的意思是一项基本技能。如《陶罐与铁罐》中的“奚落”一词,通过上下文理解其含义为铁罐用尖刻的话语数说陶罐的短处,使其难堪。
解释词语的常用方法包括结合上下文揣摩词意、使用近义词或反义词解释、以及分合组词法等。
二、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辨析文中词语是否可删或替换。这类题通常首先表明不能删或替换,然后说明理由。如“动词”和“形容词”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和答题模板。
三、文章段落及句子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文段开头、结尾以及中心句在文章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开头多起总领或铺垫的作用;文段开头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结尾有点题、或引人深思的作用;而中心句则是全文的核心。
四、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学生需辨析并理解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如比喻和拟人可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排比可充分展现事物的特点,增强语势;设问可引起读者兴趣;对比则可突出事物的特点。
五、概括段落意思与人物形象分析
段落中多含中心句,概括段落主要意思时需留意。人物形象的分析则需关注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等,如善于观察、思考的科学家法布尔,或诚实守信的小宋庆龄等。
六、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随着年级的升高,说明文也逐渐进入教学范围。对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也需要学生掌握。
掌握这些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孩子们在做阅读理解时将更加得心应手。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设计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思路和答题格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