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于黄浦江畔的上海人,对甜食情有独钟。其中,“开口笑”虽形似小不点,却以其独特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儿时,邻居赠我别称“皮大王”。在弄堂里,我如风般穿梭,常引发小。某日,我不经意间踢碎了王阿姨家门口的煤饼。王阿姨以宽容的笑容处理此事,但其子却对我施以小惩。我哭着回家,母亲见状,知晓我又在弄堂里“惹事”了。街坊间的相互,仿佛是弄堂的惯例,无人过于追究。
每当母亲会从铁皮饼干箱中取出几粒香喷喷的“开口笑”来安抚我。在那个年代,甜食是稀有的美味,一闻到那诱人的香味,我便立刻停止哭泣,转而渴望品尝。
这方法,屡试不爽。
“开口笑”看似普通,实则蕴独特的风味。与现代的网红甜食相比,它或许并不起眼,但其平凡之中却透露出一种质朴之美。这款甜食没有任何出身传说,平凡到几乎被人们忽视的地步。
相传,“开口笑”原本是北方的甜食,后来传到了繁华的上海滩。过去,上海的食品店总会在柜台里摆放一排排的“开口笑”。我曾向年长的上海居民询问,他们回忆说,小时候口袋里常装有几粒“开口笑”,它是那个时代平民的甜美记忆。原因在于其名字悦耳,形状似笑脸,令人喜爱;它的确美味且价格亲民。
儿时,我曾跟随母亲学习制作“开口笑”,掌握了一些小技巧。
其制作过程简单易懂:将面粉与鸡蛋、白砂糖混合揉成面团,再搓成小丸子,滚上白芝麻后油炸而成。虽然黑芝麻也可以使用,但炸出的颜色不够讨喜。
炸制时需注意油量与油温。油要多,锅中的油至少要达到大半锅的程度。油控制是关键,太高会焦糊,太低则炸不透。下锅后,需用锅铲不断,待面团炸开一道口,形状如同小丑咧嘴一般,便大功告成。
当“开口笑”出锅时,我总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虽然烫手,但母亲的勺子总能准确地捞起一个,轻轻吹散热气后送至我。其口感酥脆香甜,令我鼓着腮帮子大嚼一通。
尽管我走遍全国各地乃至二十余个,却似乎未能逃脱母亲的玩笑般的——并未发财。不知是否与儿时吃“开口笑”时的狼狈相有何关联?
面对欧洲和北美的甜品,我既有喜爱也有所畏惧。喜爱的是它们的香甜可口与独特的地域特色;害怕的是它们大多过于甜腻,几口下去便令人感到不适。
在我心中,“开口笑”永远是甜食中的佳品。它甜而不腻、香脆可口、简单易制、无需繁复的食材或高超的技艺。最特别的是那份来自母亲的手艺与爱。
若要我为天下甜食排名,“开口笑”无疑会占据首位。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中最出色的厨师往往就是我们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