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南端,印象中始终萦绕着那标志性的好望角。多种历史资料都提及,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于1488年率领船队“首次发现并抵达此地”。而在另外一位航海家达·伽马的记述中,他于14绕过好望角,继而踏入印度洋的路线。甚至在一些权威的地理刊物中也描绘了南至好望角这一地标的说法。
实地探访时,无需他人指引,便发现之前的认知有所偏差。在好望角不远处,一座山峰矗立其中,顶端矗立着灯塔,其周围是奇形怪状的岩石。其中一面峭壁犹如刀削般大西洋。此峰便是开普角,与好望角同处一地,但它的位置稍微靠近更南一些。据山腰一处展馆内的地图所示,开普角的纬度确实比好望角多了仅仅一秒的差距,换算为实际的地理距离大约为南移了30米。
攀登此峰,放眼望去,好望角如同一只西向的鳄鱼爪子。向东则隐约可见绵延的海岸线在远方南向延伸。那里是被称为“危险角”的地方,其纬度更高、位置更偏南。虽然此角在地理上并不完全等同于最南端,但却是另一处引人注目的海角。与好望角相比,其纬度稍高约16分,且向南近了30公里。
令人惊讶的是,非洲真正的最南端并非位于好望角或任何其他地方。它位于厄加勒斯角——一个距离好望角约50多公里的地方,恰为大西洋与印度洋交汇之点。此名“厄加勒斯角”源自希腊语中的“针”,因为它恰好是一个特殊的点,这里的磁针不偏不倚地指向了正北方向。
除了地理上的新发现外,好望角的传说也让人津津乐道。在附近海域及周边地区的历史中,许多航海者曾因误解而将某片海湾误认为“桌湾”。这给这片海域带来了一个别名——“法尔斯贝”,意为“虚假湾”。这些名字既反映了航海历史的真实情况,也似乎是对那些误认为好望角为非洲最南端的误解的某种。
尽管历经几百年,好望角的名声依旧如日中天。这得益于那些航海先驱的故事以及厄加勒斯角的独特魅力。当年的迪亚士及其船队在此遭遇了风暴和巨浪的考验。虽然遭遇了生死危机,但最终他们幸存下来并命名了这一岬角为“风暴角”。这一命名也反映了他们在此处的冒险经历。
关于好望角的命名由来,有一种说法是迪亚士的船队在经过时恰逢晴空万里,因此得名“好望角”。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在达·伽马成功抵达印度后改名为好望角。不过经查证后发现,后一种说法并不准确。这位国王实际上是在达·伽马启航寻找印度之前几年就已去世。
正如古语所说,“百闻不如一见”。亲自踏上这片土地、亲眼目睹这里的壮丽景色才能真正驱散心中的迷雾、触摸世界的真实。来到这里的人们不仅会看到非洲最南端的标志性景点,还能感受到海洋开拓者的勇气和智慧。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自然探索者来说,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