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陶喆的音乐之旅:从《David Tao》到《I’m OK》
接续着《David Tao》的余音,我们再来细细品味陶喆的第二张个人专辑《I’m OK》。这两张专辑不仅仅是时间线上的先后关系,更在音乐本身有着巧妙的连贯设计。
正如公众号上李嘉所复盘的那样,《I’m OK》专辑的同名主打曲开场的那句“Sorry我不在,请在Beep声后留言”,虽然采用了极度闷音的人声效果处理,但依然能够唤起当时歌迷的深刻回忆。这句旋律,其实正是《David Tao》专辑最后一首歌——《再见以前先说再见》主歌的前两个小节。
跨越两年时间的两张专辑,因为这一小小的细节而紧密相连。这并不是对旧时的厚古薄今,而是在这些音乐小细节上,展现了那个年代音乐人的考究与讲究。在那个时代,因为没有如今这般繁多的通告,房价也没有如今这般高不可攀,音乐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精雕细琢他们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I’m OK》的引进版由“飞图娱乐”授权给“英皇娱乐”,而“英皇娱乐”后来还重启了这个厂牌并给了张敬轩。这张专辑的香港版是由“英皇娱乐”发行的,特别的是,它还附带了CD+VCD的版本。VCD中就包含了《小镇姑娘》、《普通朋友》和《找自己》三首歌的MV。
引人思考的是,为何当年的内地引进版选择绕开的“EMI唱片”,而选择从其他途径获得授权?这其中又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和原因呢?
从视觉上来说,地区首发时的主色是青灰色,而第二版则改用为主色。而“英皇娱乐”的香港版则沿用了首发的青灰色设计。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承载着无数歌迷的回忆与情感。
作为一个专业的歌迷,收集这些专辑的过程中,会了解到很多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这也让人们对这些音乐作品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I’m OK》相较于前一张专辑,在音乐风格上有了更多的尝试和突破,不仅保留了部分抒情R&B曲风作品,更在音乐属性上展现了更多元化的面貌。
比如,《找自己》和《I’m OK》都采用了摇滚乐的曲风,前者更偏向Soft Rock的流畅明亮,后者则更多地融入了重型音乐元素。特别是在人声设计上,《I’m OK》展现了更多的层次感和戏剧化效果。这种音乐理念与一直讲究精神的早期内地摇滚乐有着很大的不同。
再说回专辑中的其他歌曲,《小镇姑娘》是另一首摇滚风格的佳作,其音乐文本与《鹿港小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关于小镇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探讨。而《多谢你》的根源摇滚和《马戏团》里节奏Ska的马戏团音乐风格,更为整张专辑增添了丰富的听感。
值得一提的是,《I’m OK》这张专辑的制作换血,由陶喆自己担任制作人。而这张专辑中还特别用Acappella的方式重新演绎了国语时代曲的经典《夜来香》。这一创新的设计在1999年的时代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展现了陶喆的音乐创新力和创造力。